卷八十七 晋语·阳平教平公灭栾氏
平公六年,箕遗及黄渊、嘉父作乱,不克而死。公遂逐群贼,谓阳毕曰:“自穆侯以至于今,乱兵不辍,民志不厌,祸败无已。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阳毕对曰:“本根犹树,枝叶益长,本根益茂,是以难已也。今若大其柯,去其枝叶,绝其本根,可以少闲。”
晋平公六年,箕遗、黄渊、嘉父发动叛乱,没有成功就被杀了。平公于是驱逐了他们的同党,对阳毕说:“自从穆侯以来到现在,叛乱没有停止过,民心不足,祸乱不断。背弃百姓将召致外患,恐怕要落在我身上,怎么办?”阳毕回答说:“祸乱的本根还树立在那里,枝叶越长,本根也就更加茂盛,因此祸乱难以止息。现在如果用大斧,砍去它的枝叶,断绝它的本根,可以稍微平息一下。”
公曰:“子实图之。”对曰:“图在明训,明训在威权,威权在君。君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亦抡逞志亏君以乱国者之后而去之,是遂威而远权。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若从,则民心皆可畜。畜其心而知其欲恶,人孰偷生?若不偷生,则莫思乱矣。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栾书实覆宗,弑厉公以厚其家,若灭栾氏,则民威矣,今吾若起瑕、原、韩、魏之后而赏立之,则民怀矣。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平公说:“请你设法谋划这件事。”阳毕回答说:“谋划的关键在于有明确的教令,明确的教令在于是否有权威,权威掌握在国君手中。国君要选择那些世代对晋国有功的贤人的后代扶持起来,还要挑出那些肆意妄为损君乱国者的后代予以驱逐,这样就能申展国君的权威,使政权长存。百姓害怕国君的权威,怀念他的思德,就没有不服从的了。如果都服从的话,那民心就可以培养教导了。培养教导民心而知道他们的欲望好恶,那谁还会苟且偷生呢?如果不苟且偷生,那民心就不会思乱了。而且栾氏欺罔晋国已经很久了,栾书颠覆了晋国的大宗,杀害了厉公增加了他自家的权势。如果消灭了栾氏,那百姓就害怕国君的权威了。现在如果重新起用瑕嘉、原轸、韩万、毕万的后代,赏赐扶持他们,那么百姓就会怀念君王的恩德。权威与怀恩各得其所的话,那国家就安定了,您治国而国家安定,尽管有想搞叛乱的人,又有谁来附和他呢?”
君曰:“栾书立吾先君,栾盈不获罪,如何?”阳毕曰:“夫正国者,不可以暱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暱于权,则民不导;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政不行,何以导民?民之不导,亦无君也,则其为暱与隐也,复害矣,且勤身。君其图之。若爱栾盈,则明逐群贼,而以国伦数而遣之,厚箴戒图以待之。彼若求逞志而报于君,罪孰大焉,灭之犹少。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
平公说:“栾书曾拥立我的先君,栾盈本身也并没有犯罪,怎么能够灭绝栾氏呢?”阳毕回答说:“治国的人,不能只图眼前的权宜之计,谋划国家大事,不可以因为有私恩便隐蔽罪过。只图眼前的权宜之计,百姓便得不到训导;因为有私恩便隐蔽罪过,政事便不能推行。政事不能推行,那用什么来训导人民?人民不可训导,也就等于没有君主一样。只图眼前权宜之计与由于私恩而隐蔽罪过,反而害国,而且还要劳苦君主。您好好考虑考虑吧。如果喜爱栾盈,那就公开驱逐他的同党,用治国的大道理说明他的罪过,然后把他打发走,严厉地规诫他,防备他图谋不轨。如果栾盈肆意妄为要报复您的话,那罪行就没有比它再大了,即使灭绝了他的宗族还嫌不够。如果他不敢谋反而逃到远方,那就给他所逃往的国家多送些礼物,请他们给予照顾,以此来报答他的恩德,这样做不是也可以吗?”
公许诺,尽逐群贼而使祁午及阳毕适曲沃逐栾盈,栾盈出奔楚。遂令于国人曰:“自文公以来有力于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得之者赏。”居三年,栾盈昼入,为贼于绛。范宣子以公入于襄公之宫,栾盈不克,出奔曲沃,遂刺栾盈,灭栾氏。是以没平公之身无内乱也。
平公同意了阳毕的建议,驱逐了栾氏所有的党羽,并派祁午、阳毕到曲沃去驱逐栾盈,栾盈出奔到了楚国。平公于是对国人下令说:“自从晋文公以来,凡是对先君有功而他的子孙没有做官的,将授予爵位官职,能访得有功者子孙的给以奖赏。”过了三年,栾盈在大白天进入晋国,到首都绛城作乱。范宣子把平公送到襄公的祀庙去避难,栾盈没有成功,逃到曲沃,于是晋军杀死了栾盈,灭掉了栾氏的族党。因此直到平公死,晋国没有发生过内乱。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