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周语·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域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乱了应有的位置,民众就会大乱。阳气滞留在内不能出来,阴气受到压制不能散发,便会产生地震。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位置,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水流被堵,国家一定会灭亡。水流畅通、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干枯,百姓就缺乏财用,国家怎么会不灭亡?过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灭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现在周朝的国运就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头又被堵塞,源头堵塞水流就会枯竭。立国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这是即将败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岭就会崩塌。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这是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这一年,泾水、洛水、渭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十一年,幽王被杀,周都因而东迁。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易经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