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
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
正月初一朝见的时候,乡长们汇报工作。桓公亲自咨问他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平日好学、孝敬父母、聪明仁惠、在当地有一定名声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明,要判五刑之罪。” 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又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勇敢强健、力气出众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能,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还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骄横暴戾、不服从君长命令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包庇坏人,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所以,乡长们回去以后,都修养品德,推荐贤才,桓公亲自接见被推举的人,授他们以官职。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桓公命令官长每年纪录有功之臣,以便上报备案,从中遴选出贤能的官员提拔使用。推荐时说:“我这里有这样的官员,他功劳卓著,品德高尚,谨慎正派,处事不失时机,能以劝勉的办法治理百姓,制止诽谤,这个人足以替补不称职的官员。”然后桓公就召见被推荐的人,和他谈话,估量审视他的素质,看他是否可以辅助完成国事,确实可提拔当大官的就委以重任。桓公还以国家可能遇到的患难诘问他,如果问不倒,再退而诘问乡里的事情,以观察他的能力,如没有大毛病,就晋升他做上卿的助手。以上乡长推荐,官长选拔,国君亲自面试,叫做三选。国子、高子回去后整治乡政,乡长回去后整治连政,连长回去后整治里政,里有司回去后整治轨,轨长回去后整治伍,伍回去后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得到推举,百姓中凡有坏的,要受到诛罚。政令定下以后,乡里不逾越长幼的次序,朝中不逾越爵位的等级,没有德行的男人不能入伍,没有德行的女人不能外嫁。这样,百姓因此都努力向善。与其在乡里做好事,不如回到里中做好事;与其在里中做好事,不如回到家中做好事。所以大家都不敢只图一时的便宜,都有一年的计划;都不敢满足于一年的计划,都有终身立功的打算。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则牛羊遂。”
桓公问:“伍鄙怎样治理?”管子回答说:“按照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的标准,那么百姓就不会迁徙;为政不抛弃先君故旧,百姓就不会苟且从事;山林河泽依照时令开放或封禁,百姓就不会随意出入砍柴捕猎;陆地、土山、井田等分配均平,百姓就不会怨恨;不侵夺农时贻误农事,百姓就能富足;祭祀用的牲畜不过度屠杀,牛羊就能繁殖增加。”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惑淫怠而不听治者!”
桓公问:“怎样划定百姓的居处?”管仲回答说:“建立郊野之政。规定郊野三十家为一邑,邑有主管的人;十邑为一卒,由卒帅领导;十卒为一乡,由乡帅领导;三乡为一县,由县帅领导;十县为一属,由大夫领导。全国共分五属,所以共设五位大夫,让他们各自治理一属的政事;另外再设五位政长,让他们各自监察一属的政事。所以五位政长的职责就是监察五位大夫的治理情况,五位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县帅的治理情况,县帅的职责就是监察乡帅的治理情况。”桓公说:“各自治理好所管辖的地方,不要有人放荡怠慢而不服从治理!”
- 推荐作品:
- 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三略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