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下·古今·邪说陷溺论
古圣相传之说,揆之于情有至理,验之于疾有奇效。然天下之人,反甚疑焉。而独于无稽之谈,义所难通,害又立见者,人人奉以为典训,守之不敢失者,何也?其所由来久矣。时医之言曰:古方不可以治今病。嗟乎!天地之风寒暑湿燥火犹是也,生人七情六欲犹是也,而何以古人用之则生,今人用之则死?不知古人之以某方治某病者,先审其病之确然,然后以其方治之。若今人之所谓某病,非古人之所谓某病也。如风火杂感,症类伤寒,实非伤寒也。乃亦以大剂桂枝汤汗之,重者吐血狂躁,轻者身热闷乱,于是罪及仲景,以为桂枝汤不可用。不自咎其辨病之不的,而咎古方之误人,岂不谬乎?所谓无稽之邪说,如深秋不可用白虎。白虎乃伤寒阳胆之药,伤寒皆在冬至以后,尚且用之,何以深秋已不可用?又谓痢疾血症,皆无止法。夫痢血之病,属实邪有瘀者,诚不可以遽止;至于滑脱空竭,非止不为功,但不可塞其火邪耳?又谓饿不死之伤寒,吃不死之痢疾。夫《伤寒论》中,以能食不能食,验中寒、中风之别,其中以食不食辨证之法,不一而足。况邪方退,非扶其胃气,则病变必多。宿食欲行,非新谷入胃,则肠中之气,必不下达。但不可过用耳。执饿不死之说,而伤寒之禁其食,而饿死者多矣!胃痢疾为吃不杀者,乃指人之患痢非噤口,而能食者,则其胃气尚强,其病不死,故云。然非谓痢疾之人,无物不可食。执吃不杀之说,而痢疾之过食而死者多矣!此皆无稽之谈,不可枚举。又有近理之说,而谬解之者,亦足为害。故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历试,方不为邪说所误。故圣人深恶夫道听涂说之人也。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素书
- 三略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