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卷下·治法·补药可通融论
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养之,则元气自复,无所谓补药也。神农、仲景之书,岂有补。遂开后世补养服食之法。以后医家,凡属体虚病后之人,必立补方,以为调理善后之计。
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而医家必百计取媚,以顺其意。其药专取贵重辛热为主,无非参、术、地黄、桂、附、鹿茸之类,托名秘方异传。其气体合宜者,一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痼等疾,隐受其害,虽死不悔。此等害人之说。固不足论。至体虚病后补药之方,自当因人而施,视脏腑之所偏而损益之。其药亦不外阴阳气血,择和平之药灵敏十种,相为出入,不必如治病之法,一味不可移易也。故立方只问其阴阳脏腑,何者专重而已。况膏丸合就,必经月经时而后服完。若必每日视脉察色,而后服药,则必须一日换一丸方矣。故凡服补药,皆可通融者也。其有神其说,过为艰难慎重,取贵僻之药以可以却病长生者,非其人本愚昧,即欲以之欺人耳!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西湖梦寻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