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郭孝恪谋退北虏
郭孝恪谋退北虏
却说郭孝恪自别世绩,星夜赍书径去边塞,寻见西突厥曷沙那可汗。此可汗乃始毕可汗之弟,袭其兄位,而为西突厥,居于北地,其势亦锐。孝恪进见,献上真[珠]十颗,玺书一封。加封曷那可汗为归义王,借兵进攻北突厥。
当日西突厥接了玺书,受唐爵号,又见上夜明珠十颗,心中大喜,遂望西再拜谢恩,设宴管待孝恪。西突厥可汗曰:“上国天使远来,有劳跋涉。欲借兵攻北,不知用兵几何?”孝恪曰:“将在谋而不在多,只消精骑五百、战将一员同我前去,足以为用,其功可见。”西突厥曰:“据足下所言,可选一大将同去攻北。吾将士虽多,奈眼前无一勇敢之人。”言未尽,只见阶下一人应声出曰:“大王何待臣下之薄也?臣虽不才,愿统一军替大王出力,助唐为用。若北突厥可汗自至,臣必生擒之;若不自至,臣必杀北兵大半。臣今令北兵不敢犯规吾西与唐矣。如不应其言,甘灭九族。”众视之,其人乃挞里忽也。
可汗大喜曰:“如得卿助唐攻北,孤何忧哉!”于是封挞里忽为右副元帅,便令领兵五百与孝恪同行,进攻北虏。二人领命辞别,行了数日,孝恪乃令西兵改装物色,俱与北兵打扮相似,或五十、或一百为一队,各使手将管领,昼伏夜行。将近北突厥之营,孝恪遂将白鹅翎令众人各插一根于盔上,以为号记,至晚则认得是自家人马。吩咐众人曰:“今吾与元帅奉命攻北,汝众各宜勉力,依吾暗号:若听雁声一叫,则奋力向前呐喊厮杀;若闻鹿声一鸣,则收军衔枚,认归一处,潜躲勿战,使其自杀可也。”众人皆起拜曰:“愿效死战。”孝恪是夜将酒令众人尽饮。夜将三更,披挂上马,直走北突厥寨,冲开鹿角,直杀入寨中,径奔中军,来杀可汗。
原来北军中又以车仗穿连不断环绕,不能得进。孝恪与挞里忽诸将在中军驰骤纵横,逢者便杀,各寨尽皆鼓哨,烽火如星,喊声大振。忽见营中喊起,人马惊乱,不能分辨,自相混杀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孝恪从南门而杀出,北兵莫敢当。挞里忽引军接应,孝恪领众骑已回到征南山去。北兵恐有埋伏,不敢追袭。比及天明,北寨收点人马,三停折了一停。不知哪路兵来。慌聚众商议,即分开人马,四下巡绰,跟究声息。遂遣使持檄去报定阳刘武周处,取回人马,防御不测。
却说郭孝恪与挞里忽引兵隐入征南山,每使人探听消息。
忽报北虏遣人往武周处调回人马,孝恪拍手笑曰:“李世绩军师真圣人也!神机妙算,人不可及。今北虏兵回,武周之势必孤,果中吾计矣。”即谓挞里忽曰:“今赖汝成功,请从此相别。汝可引兵边上往来寻绰,若擒得一卒,送至唐营,论名给赏。归报可汗,勿与北虏相攻,结成仇恨,恐人议论我唐移祸于汝。吾之秦王神武,必不相负,异日自当报德。”孝恪与挞里忽别,挞里忽执手垂泪,不忍相离。挞里忽叹曰:“某居夷地,将谓吾主乃当世之英雄,天府之国。今观见中国人物,实衣冠繁华之所。吾欲弃夷归夏,恨未有计,力不及耳。”孝恪曰:“元帅且竭力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孝恪领数十骑自回长安去,挞里忽与五百人马还西突厥去了。丽泉诗云:三处连兵扰大唐,茂功施计散胡羌。
更深劫寨人难辨,谁想中间暗号藏。
郭孝恪还报大唐,秦王此时已知北突厥兵退去,料刘武周之势必孤。于是整顿军马,调遣将士,尽提大兵,自龙门渡河,前去汾州之介休县。
探马飞报入刘营,宋金刚升帐,众将议曰:“今唐秦王李世民领兵已到汾州,前军阵于介休之西,离柏辟关只隔四十里下了营寨。早乞发兵破敌。”金刚问于众将:“谁可领兵迎敌,以探虚实?”言未绝,一人挺身言曰:“某虽不才,愿领兵前迎,以擒世民,致于麾下,如拾芥耳。”金刚视之:其人身长九尺,面如噀血,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德州人也,姓寻名相,是金刚帐前一员骁将。时刘武周付军旅之事,听金刚自行选调军马。当日金刚听其言大喜,加[封]副先锋,拨马步军二万,一同慕容威、耶律师光连夜便起,飞奔介休而来。
秦王兵屯汾州下寨。寻相与慕容威、耶律师光共议进敌之策,慕容威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吾只消一阵,叫世民拱手来降,唐兵不战而自走也。”寻相大喜,当晚传令来日四更遣饭,平明进兵,务要队伍齐整,人马威猛,旗幡金鼓,各依次序。当日使人先下战书,次早两军相近,列成阵势于汾州之野。刘兵远见对阵唐兵甚是勇猛,三通鼓罢,寻相乘马而出,慕容威、耶律师光两个押住阵脚。探了出军,前请对阵。主将打话,唐兵阵中门旗开处,殷开山、李君实分左右而出,各持兵器,立于两旁。次后唐将一对对分列。在门旗影里中央,秦王金盔、金甲、金装披挂,乘马而出。望见对阵三将威猛,若天神之状,秦王问左右曰:“此何人也?”答曰:“认旗上中央面赤红须者,乃是副先锋寻相,左右二人者,一个是副将慕容威,一个是耶律师光。”秦王曰:“此皆臊狗之辈,何足为事。”于是立马阵前,使人通传曰:“休放冷箭,秦王在此。”慕容威、师光马上答曰:“殿下今为秦王,何自轻邪?
万一有损,切勿懊恨。”秦王以鞭指而骂曰:“汝等狗辈,侵吾境界,誓不共戴天同日月也。早早退还州郡,来降吾唐,免汝等一死。”寻相曰:“汝等敢冲突唐兵否?”
言未毕,师光骤马挺枪而出,秦王背后殷开山一斧直取师光。秦王视之曰:“真虎将也!”师光只待要走,慕容威弟慕容盛见师光遮拦不住,挥刀纵马而出,秦王背后马三保看见,一骑马、一口刀飞出。殷开山大喊一声,一斧砍师光于马下,慕容盛大惊,措手不及,被马三保一刀斩之。二将拍马来战寻相、慕容威,二人慌入本阵。秦王鞭鞘一指,大势军马一齐掩杀,各道总管俱进,各要争功,奋力向前,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秦王大获全胜。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正史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