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李世绩复归大唐
李世绩复归大唐
当年五月,王世充弑隋王侗,谥曰恭皇帝,自立为帝,国号为郑。大小官员拜舞,咸称万岁。
早有人报入长安,秦王惊曰:“王世充为帝,实心腹之大患也,为祸不小。今日征伐有名矣,非吾亲征不可。”遂上表于帝,一面遣李靖至太原迎敌武周,一面起唐兵十万、粮草数千辆,皆置车箱于其上。命史岳、王常为先锋,陶武钦、马三保为护卫。兵离了长安,望洛阳进发。正行之次,忽报窦建德结连突厥,侵唐相州,刺史吕珉战败而死。进攻卫州,执河北大使淮安王李神通同安长公主,及黎阳守将李世绩。世绩之父徐盖、魏征数人皆被擒获,其锋甚锐。秦王听闻大惊,曰:“世勋为吾腹心,何如亦降夏邪?失了一臂,令吾旦夕不安。”
正议间,忽见一人轻弓短箭、独马单骑而来,众视之,乃世绩也。投见秦王,滚鞍下马,拜伏地下。秦王曰:“汝事建德,复来见吾,欲作奸细邪?”世绩曰:“臣与魏征本魏降将,幸蒙不弃,荷国重恩,安敢有负殿下。特因势力不敌,被奸计所赚,不得已而降之,暂为安身之计,志在复仇。喜得建德释以不死,使吾仍居旧职,保守黎阳。又[复]拜魏征为起居舍人。恐吾有叛,遣人执吾之父为质,长随为贺,以耆老礼待之甚厚,是以难为行动。”秦王曰:“汝今此来何意?”世绩曰:“专为义气而来,特报消息。”秦王曰:“汝用何计可脱?”
世绩曰:“吾与魏征、郭孝恪二人计议,待建德去征河南,则掩其不备,劫斩其营,随领其众。并得吾父及建德所据州郡,皆归于唐。不料建德自得黎阳之后,昼夜提防最紧,号令甚严,以此所谋不轨。每闻殿下与郑相持,被其将秦琼勇猛,不能取胜。并州诸郡又被刘兵所攻,臣闻之,坐卧不安,今因公抽身,不远千里而来,以慰殿下之望。秦琼与吾皆是魏臣,交结极厚,殿下可修书一封,吾装作云游道人,私离了夏,前去洛阳,询见叔宝,陈说利害,务使同归于唐,可敌敬德,可复并州数郡之地,而洛阳不久亦归于殿下矣。”秦王曰:“人皆言公降夏,吾独不信,知公秉性忠贞,今果然矣。若得如此,社稷之福也。
然父子之道乃天爱也,茂功无以吾为念,而割其天爱,待与令尊大人得尽其恩义,世民再从听教。今以河北之事付于足下。”
世勋乃拜谢,便欲行,秦王曰:“再聚一宵,来日相饯。”长孙无忌入见秦王曰:“茂功乃天下之奇才也,在唐尽知军中虚实,若使北归建德,执其父为质,而以重用世绩,必倾心事之,来攻我军,势必危矣。望殿下苦留,休教此去从建德。
建德若斩其父,世绩必与父报仇,力攻建德矣。”秦王曰:“不然,使人杀其父,吾独用其子,不仁也;留之而不使去,以绝父子之道,是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义之事,况此去必成大功,何以留为?”众皆感叹而去。秦王请世绩饮至半夜,秦王曰:“今闻公之行,使吾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也。”世绩曰:“殿下勿忧,臣专为说叔宝而去,不日必副所望矣。”
世绩相别而去,自趱程回乐寿,入见建德。施礼已毕,建德曰:“足下几时归于何处?”世绩曰:“自幼好游猎,持弓试箭,漫兴郊原,若久不出,体必生病。昨者闲行数日,探听消息。老父幸蒙慈念,世绩不胜愧感。”建德曰:“令尊在此,汝可晨昏以尽人子之道,吾以此待听教诲矣。”世绩拜谢。
却说世绩自归夏后,建德使守黎阳,略无叛意,因劝建德进攻滑州。滑州刺史姓王名轨,为家奴所杀,持其首级投降建德。世绩曰:“奴杀其主,大逆之道也,焉有此理?当斩之以警其下。”建德从之,即斩其奴,而将轨首复[送]滑州。滑州吏民感悦,即日请降。于是其旁州、县皆望风归附,建德从世绩之计也。世绩言必合于理,建德深自嘉纳,由是上下协心,君臣一体,虽有微隙,亦无猜忌之意。
却说世绩暗思:临别秦王,许以干功归唐。欲求脱身,无计可施。是夜闲行于月光之下,长吁短叹。忽见一人自外而入,笑曰:“茂功何故如此?有何不决之事,何不与我商议,而自苦也?”视之,乃魏征也。世绩请坐,而谓之曰:“世绩之所叹者,因吾父在夏,恨无脱身之计也。”征曰:“汝何不乘此先自逃去,吾即往建德处上表,密言汝归心不定,恐有变动,宜为提备。建德知觉,汝已自去远矣。倘加罪令尊,先令长史苏谨当殿陈奏其便益,建德无谋之辈,必被其瞒过。此人与吾生死之交,知建德非真王,常怀去国之心,亦欲同我归唐,未得其由。若托他为腹心,必能保护令[尊][无]事,足下忠孝能两全矣。”世绩一面收舍行装,次日[魏]征入见建德,具奏世绩归国之事。建德曰:“吾自有计留之。”
却说世绩,平明带领郭孝恪等数十骑,轻弓短箭,装为游猎之状,径出南门,望官道进发。当日建德正论世绩事未定,左右来报:世绩带数十人从南门已遁去了。建德听言大惊曰:“世绩果去矣!”众皆愕然,一将挺身出曰:“世绩叛夏归唐,可诛其父,某顾将三千铁骑,当生擒世绩,献与陛下。”众视之,乃曹旦也。曹旦要赶世绩如何?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松漠纪闻
- 东观奏记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