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世绩大破王行本
世绩大破王行本
却说刘军副将穆雍、阮赞黄昏离寨,迤逦前去。二更左侧,遥望山前隐隐有军马行动,阮赞自思慕容威果有神算,料是唐兵,遂催兵。进到唐寨之时,约三更后,望见唐寨棚,阮赞首先入寨。但见并无一人,料道中计,便撤退军。寨中火起,却等兵到,自相掩击,军马大乱。寨外丘师利、向善志、陶武钦、武士虐四将四路兵起,阮赞掩杀,却合兵从大路而大奔走。当先一军杀到,为首大将乃马三保也。阮赞等兵夺路而走。当先一军杀到,为首大将乃马三保也。阮赞等兵夺路而走,前面殷开山拦住,又杀一阵,兵折大半,喊声动地,杀到刘寨。时刘寨中只道劫寨兵来,放起号火,寻相却从左边起,慕容威右边至,两下自相掩杀,却不知背后唐兵三路杀来。中央是殷开山等兵,左边史岳兵到,右边王常兵到,喊杀不绝。刘兵大败,退走数十里,秦王方始收兵,杀死刘兵极多,大获胜捷,俱各收聚。却说寻相折了慕容盛、耶律师光两个左右护臂,势孤力穷。
即时秦王遣人请李世绩商议:“如今寻相兵败将亡,可乘势追之,则刘兵顿失锐气,不敢拒敌矣。”世绩曰:“寻相虽然兵败,宋金刚、尉迟敬德之军不曾摇动半个,倘或去追,彼军从后抄出,截断归路,兵必自乱。”秦王曰:“吾并敬德之名,未曾会面,正欲临阵以观其动静,方好行事,何可不进?”世绩:“金刚、敬德目下必然自来,且宜坚壁固守,不与之战。”秦王曰:“吾兵今得全胜,贼已遁去,正宜进兵,与刘将共决雌雄,恢复中原,在此一举,何以坚壁不战?则示弱矣。”
世绩曰:“不然。武周兵势尚大,难在一时便能剿灭。喜得北突厥之兵今已退回,惟有王行本归附武周,吾与李靖领兵星夜进攻蒲坂,必斩行本之首来献殿下。先去武周羽翼,以孤其势,然后进兵,彼则不战而自疲矣。”秦王闻言大喜,即令世绩、李靖二人领兵一万而行。二人去讫,秦王遂深挑沟堑,按兵不动,安抚居民,使其复业耕种,挂榜禁约,军士与民秋毫无犯。
随遣殷开山、李君实率领两镇人马轮流巡绰,往来汾、湿之间,冲其心腹,左右攻击,以劳其兵。又遣长安道总管程知节领大镇人马抄掠刘兵粮运,焚其积聚。自此武周粮尽计穷,兵势渐衰。
却说工部尚书独孤怀恩被敬德所执,投武周处,旬日逃回,来见秦王,称言非臣不忠,乃力不足耳。秦王大喜,复遣怀恩同李靖等去攻王行本。兵至蒲坂。当日小卒飞报,行本大惊,一面差人送书武周求救,慌点本部人马出城与唐兵相迎。世绩亲自立马阵前,曰:“汝等何故反背朝廷以附贼?”行本曰:“汝亦背主之人,何敢责人也?”世绩曰:“李密斗筲之辈,建德强寇之徒,二人皆非成立者,吾故弃之,不似汝阿附臊狗奴也。”即回顾左右,曰:“谁与吾擒此贼?”言未毕,独孤怀恩骤马挺枪而出,直取行本。战不数合,李靖见怀恩遮拦不住,纵马而出,与怀恩二人夹攻。行本大败,走入城内,坚闭不出。世绩令军士围城,四面攻打。行本曰:“吾观唐兵,势大难敌,吾命该横亡,不可逃矣!当自缚前去唐营,任其剐割,救蒲坂一郡百姓之命。”
言未绝,一人进前言曰:“将军久镇蒲坂,人民感德。今世绩、李靖之兵虽广,未及便入城墙,将军与百姓坚守勿出。
某虽不才,愿施小策,教世绩等死无葬身之地。”众视之,乃东海人也,姓荀名赐,字天与,现为校尉从事。行本问解救之策,赐曰:“某当亲往见刘王,命起兵来救援。更得一人往北突厥求救,二路军马在外夹攻,唐兵必退矣。”
行本大喜,遂写告急书二封,商议突厥叫谁可去,一人出曰:“某愿往。”众视之,乃是杜陵人也,姓霍名信,字可立,与荀赐共为校尉,随侍行本。尝与议论军事,甚得敏捷。行本闻言而喜,先遣霍信去北突厥了,然后命荀赐去见刘武周。行本率兵守城,以备攻击。不数日,霍信回报,言北突厥与武周绝其和好,被郭孝恪用计□□回兵去了,荀赐已被唐人伏兵半路执而杀之,因此武周救兵不至。
世绩令人旦夕攻击,终是小城难守,行本粮尽,军士疲困,只得开门出降。世绩有顾恋之意,欲释以不死,用以为将。李靖、怀恩二人力谮曰:“不可,狼子野心,难以为用。此人眼有棱角,面有斜纹,久后必反。独不观其仕隋以附贼乎?”遂令推出斩之,随领其众。世绩与李靖、怀恩权镇其地,遣人送行本首级飞报秦王。
秦王大喜,见武周外援已绝,粮草不通,人有离心,在寨中问左右曰:“近闻柏壁关道路险易,吾欲自去观金刚营寨,以探虚实。”丘师利曰:“不可。柏壁关是尉迟敬德把守,倘有伏兵,奈何?”秦王曰:“天神佑我,吾何惧焉。”当日黄昏左侧,遂全装贯带绰枪上马,丘师利、向善志、马三保、武士虐共数百人,乘月光跟秦王出寨。行有十里之地,果见树林茂盛,两旁道途壁立。秦王猛然暗思恐有埋伏,乃就半路留下向善志、丘师利二人,领着一万精兵,屯扎不进,以备救应。
吩咐已毕,勒马回顾诸将曰:“吾欲直抵关前。”众将皆挡不住,遂同转过山坡南望。树林中伏路小军飞报金刚云:“李世民亲引数十骑直抵关前来观寨。”金刚曰:“此必是世民诱敌之计,不可追之。”敬德踊跃于前曰:“此时不擒何待?”遂自引兵拍马而来,欲捉秦王。不知秦王还□得否。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