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回 安禄山范阳作反
安禄山范阳作反
安禄山本营州柳城胡种,姓康氏。其母阿史德为丕居突厥,祷子于轧荦山。及产,有光照穹庐,鸟兽皆鸣。母以神人所命,遂家于轧荤山。其后父死,随母改嫁虏将安延偃,故更名安禄山。幼性蹇骄,习俗暴黠,志存攻伐,日事射猎。能臆度人,通六国番语。身体肥大,腹垂过膝,能为胡旋之舞,步走如飞。
自开元中从张守圭讨奚契丹败绩,守圭奏请斩之,禄山临刑,呼曰:“大夫欲灭奚契丹,奈何便杀禄山?”乃更执送京师,宰相张九龄批曰:“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圭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帝惜其才,意欲赦之,九龄固争曰:“失律丧师,不可不诛;且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史官有诗云:知己知人真杰士,先明预晓得心丹。
九龄相辅争天下,曾向长安识禄山。
帝曰:“卿勿以晋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若斩此人,非安唐之计也。”帝再三以言论之,九龄指禄山曰:“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有异心,随早晚必取汝头!”禄山喏喏连声而退。
却说禄山自能巧言令色,阿附人意,人多誉之,由是帝益以为贤,累迁节度之职,辄建大功。至是又入朝面君,帝赐黄金百斤,蜀锦千匹,自后宠待尤厚,谒见无时。忽一日,禄山奏言:“去秋营州虫食田苗,臣焚香祝天,称言‘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祗,愿使虫散无影。
’祝罢不过二日,即有群鸟从北飞来,食虫立尽。”帝闻奏,深信其忠,遂得出入宫掖。帝指其腹问曰:“此胡腹中何所有?”禄山答曰:“有赤心耳。”一日,宣召入禁,帝与贵妃并坐,禄山先拜贵妃,帝怪而问之,禄山曰:“胡人先母而后父,安敢失礼?”帝不知禄山有顾慕贵妃之意,被其瞒过,益加宠爱。
贵妃在后宫,见禄山之来,亦以目送情,乞禄山为养子,因是出入无禁。时帝春秋鼎盛,色欲浸衰,而禄山年富力强,肢体充实,贵妃遂与之私通,情好日密,尝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着闻于外,帝亦不疑也。或时帝与贵妃共坐,禄山侍侧,帝戏指贵妃乳曰:“软温新剥鸡头肉,”禄山对曰:“滑腻初凝塞上酥。”贵妃笑曰:“堪笑胡儿只是酥。”帝亦为之大笑。禄山当自称三百斤,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于内,使宫人以彩舆异之。帝闻后宫喧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朝洗禄山儿”对,帝自往观之,大悦,赐贵妃“洗儿金钱”,时有诗以诮之云:禁宫花发艳阳天,碧眼胡奴日醉眠。
不识青巾为世玷,临朝慨赐洗儿钱。
是时,贵妃之兄杨国忠为相,碌碌无所建明,素与禄山不合,仇怨愈深,数言禄山欲反。帝不听;反擢禄山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道节度使,锡爵郡王,兼河北采访处置使。禄山既兼领三镇,日益骄恣,自以曩时不拜太子,见帝春秋高迈,颇有内惧;又见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以帝待之甚厚,欲俟帝晏驾,然后作乱。正值杨国忠屡言禄山且反,帝又不听,国忠遂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帝,至是禄山决意遂反。
其部下骁勇战士八千余人,一可当百,周尚庄、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延玠、向润容、李廷望、崔乾佑、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浩、田承嗣、田□真、阿史、那承庆为爪牙。
时值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囗诈为敕书,出示诸将曰:“朝廷今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汝诸将士宜协力相助,如不从者,斩首示众。”众士听闻,愕然相顾,莫敢异言,皆曰:“唯命是从。”于是发所部兵及奚契丹计十五万反于范阳。遂命贾循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阅兵练将,歃血誓众,引兵而南。但见步骑精锐,烟尘千里。时承平日久,百姓不识兵革,河北州郡望风瓦解。
早有人报入长安,帝召宰相谋之,杨国忠曰:“今日反者独禄山一人而已,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帝以为然,正值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帝问以讨贼之策,常清对曰:“禄山乌合之众,其势不久,请得一人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之土,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以献阙下。”帝闻奏大悦,遂使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直诣东京募兵,旬日之间,得六万余人,乃断河桥,以为守御之备。
却说禄山军马日行五十里,于路劫掠,将来径取藁城。当山太守颜杲卿慌急召长史袁履谦商议曰:“今日禄山军到,当复如何?”履谦曰:“禄山远来,其势疲敝,宜深沟高垒,不与之战,以老其师,然后遣人从间道至平原,连六郡之兵,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入之谋。须得一骁勇之将,从而击之,此以逸待劳、可全胜矣。”杲卿曰:“诚如是,国家之福也。君可竭力相辅,勿生异志,它日富贵与君共之。”履谦曰:“谨受教,愿施一臂之力。”言未绝,翟万德出而言曰:“大人勿虑,吾观禄山之兵如弱草耳。亲提一旅之师,尽斩其首,悬于军门,某之愿也。”杲卿大喜曰:“吾得君来相助,高枕无忧矣。”杲卿素知万德勇猛过人,即命为先锋,结连冯虔、贾深、崔安石、张通幽等共起兵八万,前来抵敌。
却说禄山兵过云亭,正逢太守颜杲卿军马,两下摆开阵势,唐将翟万德出马,使开山大斧,贼将何千年出迎。战不数合,千年败走,安守忠出马接战,又败,万德驱兵掩杀,贼兵败,退去三十余里,杲卿收兵下寨。
却说安禄山与史思明日:“翟万德何等人也?”报曰:“只藁城一勇夫耳。”禄山曰:“用何计可擒之?”思明日:“可来日再退二三十里,却以伏兵胜之。”禄山曰:“颜杲卿乃平原太守真卿之兄也,曾习用兵之要,见此山势险恶,怎肯追赶?唐兵欲断吾粮道,吾今有奇计可斩万德。”遂唤何千年:“可如此而行……”又唤安守忠领计去了。禄山、思明自领前兵一路下铁蒺藜,外多设鹿角,以为久住之计。未知胜负如何?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杂史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