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尚书
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云。先君孔子生于周末。覩史籍之烦文。惧览者之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览者谓习读之人。犹言学者尔。盖思后之读史籍者以其烦文。不能专一。将生异说。故删定之。凡此数句。文对旨明。甚为易晓。然后之学者辄改之字居者字上。云览之者不一。虽大意不失。而颠倒本文。语更凡浅。又不属对。亦为妄矣。今有晋宋时书不被改者往往而在。皆云览者之不一。又云。以所闻伏生之书。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盖言以孔氏壁中科斗文字。依傍伏生口传授者考校改定之。易科斗以隶古字。定讫。更别以竹简写之。非复本文也。近代浅学乃改隶古定为隶古字。非也。按直云隶古。即是隶古字。于理可知。无所阙少。定者。为定讫耳。今先代旧本皆为隶古定。不为古字也。
古文戮字
商书汤古誓字云。予则孥汝。孔安国传云。古之用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云孥戮。权以胁之。使勿犯也。案孥戮者。或以为奴。或加刑戮。无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犹周书泰誓称囚孥正士。亦谓或囚或孥也。岂得复言并子俱囚一无囚字也。又班固汉书季布传赞云及至困亢奴僇苟活。盖引商书之言以为折衷矣。
御
周书牧誓篇云。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孔安国注云。商众能奔来降者不迎击之。如此则所以役我西土之义。徐仙音御为五所反。按御既训迎。当音五驾反。不得音御。商书盘庚云。予御续乃命于天。诗鹊巢云。百两御之。训解亦皆为迎。徐氏并作音讶。何乃牧誓独为御音。又与孔氏传意不同。失之远矣。
嘼
武成序云。武王伐殷。往伐归嘼。孔安国注云。往诛纣克定。偃武修文。归马牛于华山桃林之牧地。徐仙音嘼为始售反。按武成当篇云。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此与序意相承。又许氏说文解字云。嘼。也。字林嘼音火又反。兽字从嘼从犬。斯则六畜之字本自作嘼。于后始借畜飬字为耳。且嘼。兽类属不同。嘼者人之所养。兽者是山泽所育。故尔雅论牛马羊豕则在释畜。论麋鹿虎豹即在释兽。较然可知。若武王归鹿华山之阳。放虎桃林之野。可言归兽。所归放者既是马牛。当依嘼字本音读之。不得以作兽字一边便谓古文省简。即呼为兽。且尧典云。鸟兽孳尾。鸟兽毛毨。鸟兽希革。鸟兽氄毛。旅獒云。珍禽奇兽不育于国。皆作兽字不作嘼也。何独武成一篇以嘼为兽。斯不然矣。
夹
多方篇云。尔害弗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孔安国注云。夹。近也。汝何不近大见治于我周王以享天之命。而为不安乎。徐仙音夹为协。按夹既训近。当音陿。不得读为协也。
费誓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一作并兴。东郊不。孔安国注云。徐戎淮夷并起。为寇于东。故东郊不。徐仙音开。按许氏说文解字及张揖古今字诂。。古开字。。古辟字。但辟既训开。故孔氏释云东郊不开尔。不得径读辟为开。亦犹蔡仲之命云。乃致辟管叔于商。孔安国注云。致法。谓诛杀也。岂得即音辟为法乎。此例多矣。
惟
惟。辞也。盖语之发端。书云。惟三月。哉生魄。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之类是也。古文皆为惟字。而今文尚书变惟为维者。同音通用。厥义无别。又诗云。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此亦是辞语之助。与书之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于理无别。然今文学之士。不详立语之体。古今字变。因尔穿凿。妄生义理。制册文。哀诔。祭文。其唱首云维某年月日者。既不为惟字。自作释云。此字是维持一篇之首。故为纲维之字。又言。宗子维城谓藩屏维系连城之义耳。乃呼帝子弟为王者为藩维。既无所据。不知本是助辞。大为谬矣。譬若诗云。维师尚父。番维司徒。维彼哲人。此类多矣。皆为维字。岂连系之义乎。且尔雅云。伊。维。侯也。三者并发语之辞。诗云。伊其相谑。我罪伊何。伊予胡底。侯谁在矣。侯薪侯蒸。并与维同义。宁当更有别说。斯不然矣。
乌呼
呜呼。叹辞也。或嘉其美。或伤其悲。其语备在诗书。不可具载。但古文尚书悉为于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于乎字。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文有古今之变。义无美恶之别。末代文字。辄为体例。若哀诔祭文。即为呜呼。其对拜册命。即为于戏。于读如字。戏读为羲。谓呜呼为哀伤。于戏为叹美。非止新有属缀。设此二端。乃亦讽读旧文。分为两义。妄为穿凿。不究根本。按大雅云。于乎小子。未知臧否。岂非伤王不知善否乎。周颂云。于乎前王不忘。非美先王之见称颂乎。五子之歌云。呜呼曷归。予怀之悲。此即哀伤之语。胤征云。呜呼。威克厥爱允济。此即褒美之辞。何以各别为字也。且汉武册命三王文皆曰呜呼。此岂哀伤之义。举其大意。断可知矣。且许氏说文解字及李登声类并云于即古乌字耳。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小五义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