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上篇·体用
道有体用,不可以一端论也,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
【原注】有以日主为体,提纲为用。日主旺,则提纲之食神财官皆为我用:日主弱,则提纲有物,帮身以制其神者,亦皆为我用。提纲为体,喜神为用者,日主不能用乎提纲矣。提纲食伤财官太旺,则取年月时上印比为喜神;提纲印比太旺,则取年月时上食伤财官为喜神而用之。此二者,乃体用之正法也。有以四柱为体,有以化神为体,四柱为用,化之真者,即以化神为体,以四柱中与化神相生相克者,取以为用。有以四柱为体,岁运为用,有以喜神为体,辅喜神之神为用,所喜之神,不能自用以为体用辅喜之神。有以格象为体,日主为用者,须八格气象,及暗神,化神,忌神,客神,皆成一体段。
若是一面格象,与日主无干者,或伤克日主太过,或帮扶日主太过,中间要寻体用分辨处,又无形迹,只得用日主自去引生喜神,别求一个活路为用矣。有以日主为用,有用过于体者。如用食财,而财官食神尽行隐伏,及太发露浮泛者,虽美亦过度矣。有用立而体行者,有体立而用行者,正体用之理也。如用神不行于流行之地,且又行助体之运财不妙。有体用各立者,体用皆旺,不分胜负,行运又无轻重上下,则各立。有体用俱滞者,如木火俱旺,不遇金土则俱滞,不可一端定也。然体用之用,与用神之用有分别,若以体用之用为用神固不可,舍此以别求用神又不可,只要斟酌体用真了。于此取紧要为用神,而二三四五处用神者,的非妙造,须抑扬其重轻,毋使有余不足。
【任氏曰】:
体者形象气局之谓也,如无形象气局,即以日主为体;用者用神也,非体用之外别有用神也。原注体用与用神有分别,又不详细载明,仍属模糊了局,可知除体用之外,不能别求用神。玩本文末句云,“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显见体用之用,即用神无疑矣。旺则抑之,弱则扶之,虽不易之法,然有不易中之变易者,惟在审察“得其宜”三字而己矣。旺则抑之,如不可抑,反宜扶之;弱则扶之,如不可扶,反宜抑之。此命理之真机,五行颠倒之妙用也。盖旺极者抑之,抑之反激而有害,则宜从其强而扶之;弱极者扶之,扶之徒劳而无功,则宜从其弱而抑之。是不可以一端论也。
如日主旺,提纲或官或财或食伤,皆可为用;日主衰,别寻四柱干支有帮身者为用。提纲是禄刃,即以提纲为体,看其大势,以四柱干支食神财官,寻其得所者而用之。
如四柱干支财杀过旺,日主旺中变弱,须寻其帮身制化财杀者而用之。日主为体者,日主旺,印绶多,必要财星为用;日主旺,官杀轻,亦以财星为用。日主旺,比劫多 ,劫我财星,以食伤为用;日主旺,比劫多,而财星轻,亦以食伤为用。日主旺,官星轻,印绶重,以财星为用;日主弱,官杀旺,则以印绶为用,日主弱,食伤多,亦以印绶为用;日主弱,财星旺,则以比劫为用。日主与官杀两停者,则以食伤为用;日主与财星均敌者,则以印比为用。此皆用神之的当者也。
如日主不能为力,合别干而化,化之真者,即以化神为体。化神有余,则以泄化神之神为用;化神不足,则以生助化神之神为用。
局方曲直五格,日主是元神,即以格象为体,以生助气象者为用,或以食伤为用,或以财星为用,只不宜用官杀。宜总视其格局之气势意向而用之,毋执一也。
如无格无局,四柱又无用神可取,即或取之,或闲神合住,或被冲神损伤,或被忌神劫占,或被客神阻隔,不但用神不能顾日主,而日主亦不能顾用神。若得岁运破其合神,合其冲神,制其劫占,通其阻隔,此谓岁运安顿,随岁运取用,亦不失为吉也。
原注云:“二三四五用神,的非妙造”,此说大谬。只有八字,总去四五至为用神,财是除日干之外,只有两字不用,断无此理。总之有用无用,定有一个着落,确乎不易也。命中只有喜用两字,用神者,日主所喜,始终依赖之神也,除用神、喜神、忌神之外,皆闲神客神也,学者宜审察之。大凡天干作用,生则生,克则克,合则合,冲则冲,易于取材,而地支作用 ,则有种种不同者,故天干易看,地支难推。
丙寅 甲午 丙午 癸巳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此火长夏令,月支坐刃,年支逢生,时支得禄,年月两支,又透甲丙,烈火焚木,旺之极矣,一点癸水熬干,只得从其强势。运逢木火土,财喜频增;申酉运中,刑耗多端;至亥运,激火之烈,家业破尽而亡。所谓旺极者,抑之反激而有害也。
戊寅 庚申 丙申 丙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丙火生于初秋,秋金乘令,二申冲去一寅,丙火之根已拔,比肩亦不能为力。年月两干,又透土金,只得从其弱势,顺财之性,以比肩为病。故运至水旺之地,制去比肩,事业巍峨:丙寅帮身,刑丧破髦。所谓弱极者扶之,徒劳无功,反有害也。此等格局颇多,以俗论之前造必以金水为用,此造必以木为用,以致吉凶颠倒,反归咎于命理之无凭故特书两造为后证云。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