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秘藏之谜
《周礼》面世之初,不知什么原因,连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刘歆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东汉初,刘歆的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郑众、贾逵、马融等鸿儒皆仰承其说,一时注家蜂起,歆学大盛。
贾公彦《序废兴》引林孝存的说法,给出一个答案。《周官》经河间献王献于朝廷,‘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的缘故。
真伪之谜
迄今无法确定《周礼》是哪朝哪代的典制。此书名为《周官》,刘歆说是西周的官制,但书中没有直接的证明。更为麻烦的是,西汉立于学官的《易》、《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有师承关系可考,而《周礼》在西汉突然被发现,没有授受端绪可寻,而且先秦文献也没有提到此书,所以,其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历代学者为此进行了旷代持久的争论,,至少形成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了这场讨论。
考古新发现,对于证伪多有帮助。
例如《周礼·大卜》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墓就发现了《归藏》。经学者整理研究,证明多与后世流传的《归藏》佚文一致。可见《周礼》绝非后人可以伪造。
再如,中国学术源于史的传统。中国的史官在历史上有其特殊性和特殊地位。西周晚期番生簋和毛公鼎铭文都有关于太史寮的记载,并且与卿并列,地位突出。太史寮就是太史官。这种特殊性,印证了《周礼》关于太史官独立职责的记述。《周礼》六官,除冬官亡佚外,大宰等五官之首职掌均作‘掌建邦之······'云云,此外惟有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可见一斑。
李学勤指出:《周礼》是西汉早年重新出现的先秦旧籍,本来是很清楚的,但此书在汉代已遭一部分学者排斥,后世怀疑的人更多,甚至以为是刘歆伪作。清代以来,一些著作进行了细密的考证,如汪中、陈丰、孙诒让、刘师培、陈汉章等,提出许多证据说明《周礼》的可据。实际上,凡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学者,尽管对《周礼》如何诟病,他们的作品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引据《周礼》,,罕有例外。近几年,由于金文研究的进展,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周礼》的价值。
朝代之谜
古代学者大多宗刘歆、郑玄之说,认为是周公之典。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认为,《周礼》一书,是自黄帝、颛顼以来的典制,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是五帝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经世大法的集粹。古代学者以五帝、三代为圣明之世、至治之极,其后则是衰世。周公是五帝三代的集大成者,古人将《周礼》的著作权归于周公是十分自然的事。
近代学者大多反对古人的这种历史观。从文献来看,比较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有《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周官》已经亡佚。最初曾有人认为,《周礼》原名《周官》,应当就是《尚书》的《周官》篇。但是,《尚书》二十八篇,每篇不过一、二千字,而《周礼》有四万余字,完全不象是其中的一篇。《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不少东周职官记载,但没有一国的官制与《周礼》相同。,从西周到西汉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找到若干与《周礼》相同的官名,但谁也无法指认出与《周礼》职官体系一致的王朝或侯国。
蕴涵于《周礼》内部的思想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家本各为畛域,《易》家言阴阳而不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不及阴阳;儒家讳论法治,法家讥谈儒学。阴阳与五行,经由邹衍方始结合;儒与法,经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阴阳、五行的结合,肇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周礼》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法、阴阳、五行诸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其精致的程度,,超过《吕氏春秋》,因而其成书年代有可能在《吕氏春秋》之后,而晚至西汉初。
近代学者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研究等手段,对《周礼》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年代偏晚,约作于战国后期。持其它意见的学者也不少,彼此争论很激烈。争论的实质,是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即《周礼》所描述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社会?它的发展水平究竟与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千年历史中的哪一段相当?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复杂,《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李学勤先生在玉器研究中提醒学人注意:现在传世的《周礼》本身也成于不同的时代。《典瑞》等所在的部分系《周礼》本文,反映西周情况,《玉人》所在的《考工记》则属于战国作品,汉初始并于《周礼》。两者虽有关系,仍不应混为一谈。如果将《周礼》本文、《考工记》,以及汉人为《周礼》作的解释区别开来,各自还其于本来的时代,对于玉器研究还是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条引文,对于判别《周礼》的真伪和年代,都有指导意义。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