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影响
政治制度
《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方面,从隋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
文化思想
从后世影响上来看,西周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在其后的时代,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生移转,从西周之时主要作为政治权力分配功能的原则,到汉代以后转变为社会生活层面秩序塑造和维持的机制,但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西周意识形态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
城市建设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
中国封建社会盛期,最具有典范代表的都城——隋唐长安城,整个城市的布局严整、统一,充分体现出周代王城的布局特点。
明清北京城,在格局上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使皇城在都城的中心。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朝鲜的汉城,同样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礼》建都的典范。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政书
- 通典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