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花木
植物非一,故有万卉之名;谷种甚多,故有百谷之号。
植物并非只有一种,所以有“万卉”的名称。谷类也有很多种,所以称作“百谷”。
如茨如梁,谓禾稼之蕃;惟夭惟乔,谓草木之茂。
《诗经》说“如茨如梁”是形容庄稼长势茂盛,“惟夭惟乔”是形容草木生长茂盛。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
莲花被称作是“花中君子”,海棠花被称作“花中神仙”。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国色天香”,是说牡丹富贵艳丽;“冰肌玉骨”,是形容梅花清秀俊奇。
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
兰花有“王者之香”,菊花如“隐逸之士”。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竹子有“君子”之称,松树有“丈夫”之号。
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
萱草又名“忘忧草”,可以使人忘却忧愁;屈轶别号“指佞草”,据说它能够指出佞人。
筼筜,竹之别号;木樨,桂之别名。
“筼筜”是竹子的代称,“木樨”是桂花的别号。
明日黄花,过时之物;岁寒松柏,有节之称。
黄菊花过了时令便萎谢了,故以“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松柏在严寒时依然苍翠,所以称有气节的人为“岁寒松柏”。
樗栎乃无用之散材,楩楠胜大用之良木。
樗树和栎树是无用的树木,楩木和楠木是能做栋梁的优质木材。
玉版,笋之异号;蹲鸱,芋之别名。
“玉版”是干笋的别名,“蹲鸱”是芋头的别名。
瓜田李下,事避嫌疑;秋菊春桃,时来尚早。
“瓜田李下”,是说做事要避免嫌疑;“秋菊春桃”,是说时机还未到。
南枝先,北枝后,庾岭之梅;朔而生,望而落,尧阶蓂荚。
庾岭的梅花,南边枝条先开,北边枝条后开;生长于尧帝庭阶上的蓂荚,夏历初一开始生荚,十五后开始落荚。
苾蒭背阴向阳,比僧人之有德;木槿朝开暮落,比荣华之不长。
苾刍这种植物背阴向阳,比喻僧人一心向佛有德行;木槿的花早晨开放晚上凋谢,比喻荣华富贵不会长久。
芒刺在背,言恐惧不安;薰莸异气,犹贤否有别。
“芒刺在背”是说心里极度的恐惧不安;熏草香、莸草臭,二者气味绝不相同,如同贤人、恶人之差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
桃李虽不会说话,但人们喜爱它的花跟果实,来往不绝,树下自然踩出小路;若是苦李,就算生在路旁,也会为人所摒弃。
老人娶少妇,曰枯杨生稊;国家进多贤,曰拔茅连茹。
年老的男人娶年轻的女子,叫作“枯杨生稊”;国家招进的贤才多,就像“拔茅连茹”。
蒲柳之姿,未秋先槁;姜桂之性,愈老愈辛。
蒲柳的资质很差,未到秋天便已枯槁;生姜和肉桂的特性,是越老味道越辛辣。
王者之兵,势如破竹;七雄之国,地若瓜分。
行王道之师,摧敌势如破竹;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天下的土地都被瓜分。
苻坚望阵,疑草木皆是晋兵;索靖知亡,叹铜驼会在荆棘。
淝水之战苻坚大败,远望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晋兵。索靖预测晋朝将亡,指着洛阳宫殿前的铜驼,叹息道,日后恐怕要在荆棘丛中见到了。
王祜知子必贵,手植三槐;窦钧五子齐荣,人称五桂。
王佑知道子孙将来一定显贵,预先在庭院中种下三棵槐树;窦钧有五个儿子皆显贵,世人称为五桂。
鉏麑触槐,不忍贼民之主;越王尝蓼,必欲复吴之仇。
鉏麑不忍心杀害忠臣,又不敢违抗命令,就自己头撞槐树而死;越王卧薪尝苦蓼,必定要报吴国之仇。
修母画荻以教子,谁不称贤;廉颇负荆以请罪,善能悔过。
欧阳修的母亲以荻杆当笔,教子读书写字,世人都称赞她是个贤德的母亲;廉颇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知错并善于改正。
弥子瑕常恃宠,将馀桃以啖君;秦商鞅欲行令,使徙木以立信。
弥子瑕依仗卫灵公的宠爱,把咬过的桃子给卫灵公吃;秦国的商鞅为推行变法,让人搬木头而给赏金,以此树立威信。
王戎卖李钻核,不胜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无戏言。
王戎卖李子之前,先在李核上钻洞,防止他人得到种子,这种做法实在鄙吝。周成王剪桐叶分封弟弟叔虞,后来因为天子不可有戏言,叔虞就被封为唐侯。
齐景公以二桃杀三士,杨再思谓莲花似六郎。
齐景公用两个桃子就使三位壮士自杀身亡,杨再思奉承说莲花就像张宗昌。
倒啖蔗,渐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
倒吃甘蔗,越吃越甜,因此说“渐入佳境”;把哀梨拿来一蒸,便失去本来的美味。
煮豆燃萁,比兄残弟;砍竹遮笋,弃旧怜新。
“煮豆燃萁”比喻骨肉自相残杀;抛弃旧爱去结交新欢,就称作“砍竹遮笋”。
元素致江陵之柑,吴刚伐月中之桂。
董元素有仙术,能把江陵的柑橘搬至长安的宫殿中。吴刚被天帝惩罚,罚他砍伐月中的桂树,却怎么砍也砍不倒。
捐资济贫,当效尧夫之助麦;以物申敬,聊效野人之献芹。
捐资财救济贫困,应当学范尧夫把一船的麦子送给石曼卿;以物品馈赠他人,就自谦仿效山野之民献芹菜以表敬意。
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
亲自冒雨去菜园割韭菜,郭林宗款待友人的心情十分殷切;踏雪寻梅,孟浩然自我娱乐雅兴不凡。
商太戊能修德,详桑自死;寇莱公有深仁,枯竹复生。
商代太戊修行德政,作祸的祥桑便自己枯死。寇准仁德深厚,插下的枯竹又长出嫩芽。
王母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子,故人借以祝寿诞;上古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故人托以比严君。
西王母的蟠桃,每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故而人们借用桃子来祝寿;上古有大椿树八千年才算一春,八千年才算一秋,所以人们借它来比喻自己的父亲长寿。
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叶,不如培根本。
稂莠是害草,去稂莠以使禾苗更茂盛;植物以根为本,与其使枝叶肥美,不如培育根本。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
社会上的恶人好比路上的杂草,应当剔除干净;世人愚昧无知,如同茅草塞住心灵,必须使它通畅才好。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渊海子平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