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天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混沌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便开始形成。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元气凝结在下面就形成了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太阳是所有阳气的主宰,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长虹又称为螮蝀,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成;月宫中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凝聚而成。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风要刮起时,石燕就成群的飞起;天要下雨时,商羊(一只脚的神鸟)就会出来飞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盘旋屈曲的狂风,仿佛弯曲的羊角,闪烁的电光划破长空,如同雷神挥动着鞭子。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灵,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别名。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雷部里行动敏捷且能迅走如飞的鬼叫做“律令”,专管雷雨推车的女孩叫做“阿香”。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
世人称云神为“丰隆”,雪神为“滕六”。
歘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
“欻火”和“谢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祇,“飞廉”、“箕伯”都是风神。
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
“列缺”是掌管闪电的神,“望舒”是月宫中的御车之神。
甘霖、甘澍,皆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时雨;玄穹和彼苍都是上天的称呼。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飘飞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可以用来预卜年岁的丰收;太阳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时间已经不早了。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蜀地(四川)因山高少日,所以当地的狗看见太阳,就对着太阳狂吠,是比喻人见识太少,少见多怪。吴(江苏)地的水牛看见月亮便气喘吁吁,用来嘲笑世人恐惧得太过分了。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期盼之心殷切,就好像大旱之年企盼下雨;恩泽深厚,如同万物受到雨露恩泽。
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
参星与商星此出彼没,永远不能相见;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才能相会。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后羿的妻子,飞升到月宫成为了嫦娥;殷高宗的贤相傅说死后,其精神依托在箕、尾二星之间。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
“披星戴月”是说早晚不停地奔波,整日操劳非常艰苦;“栉风沐雨”是说奔波在外,不避风雨地辛苦经营。
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
事情在无意中完成,就好像浮云在山间无意飘荡;恩泽广泛的施行,就像阳春滋长着万物一般。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
送礼物给人家,要自谦说聊表献曝的诚意;托人挽转情势,要说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
感谢他人援救的恩情叫做“再造”;称颂再生的德泽叫做“二天”。
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
看似坚固,实则容易消亡的情势或权力,好像冰山见到太阳一样;事物相差悬殊、相去甚远,可称为天壤之别。
晨星谓贤人廖落,雷同谓言语相符。
用早晨的星星比喻稀少罕见的贤德之人;雷同是用来比喻人云亦云,大家所说的话都相似。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心中太过忧虑,好像杞人担心天要塌下来一样;做事不自量力,和夸父追逐太阳一样没有差别。
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赵盾之为人,就像夏日的太阳,威猛似火让人害怕。赵衰待人和蔼,如冬日的阳光一样温暖可亲。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齐国有一孝妇窦氏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战国时候邹衍被屈捕下狱,六月的盛暑天气,忽然飞起霜来。
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
杀父之仇必报,不愿和仇人共同站立在天地之间;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
太平盛世之时,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乐地嬉游;太平时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现景星、庆云等各种祥瑞的景象。
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
夏朝时大禹平治水患,功劳与天地齐,使上天接连着下了三天黄金雨;孔子编纂了《春秋》和《孝经》这两部书,赤虹从天而降化为黄玉。
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比喻人的愿望各有不同;虎啸生风,龙腾生云,说明了君臣的会合相辅并不是偶然的。
雨旸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
晴雨适宜应时而至,这是吉庆福禄的好征兆。天地融和通畅,万事亨通便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 推荐作品:
- 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