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度训解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政令在朝廷内制定。制定人有来自近处,更有来自远处的。远处与近处的人才全都到来,政令最终才能完善周密。补不足损有余全在于分次精微,分次精微又全在于君王英明。因此,英明的君王就重视精微而又遵循分次原则。区分了等级,民众就知道和睦;知道了和睦就会知道欢乐,知道了欢乐也会知道识哀伤;知道了欢乐哀伤就知道怎样做一个最明白的人,在朝庭内外分辨好人与恶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所有民众皆有喜欢有厌恶。得到一点他所爱的就高兴,得到很多他所爱的就欢乐。遇到一点他厌恶的事就忧伤.遇到很多他厌恶的事就会悲哀。大凡民众的好恶都一样,喜欢养生之物,厌恶致死之物。民众遇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相争不让。如果不能顺从他的爱好,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司;民众遇到自己厌恶的东西就争相回避。如果不能除去他厌恶的东西,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司。即使上司顺其所好又除其所厌,也还会有顽民,何况还不能除其厌恶,顺其爱好,民众能安居吗?民众如果不能安居,又凭什么求得民众呢?以力相争就会用武力强取,用武力强取就会失去谦让:失去谦让,就丢掉了礼制。丢掉礼制,即使得到喜爱的东西,民众会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就是他厌恶的了。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大凡做人,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恶,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会争夺,争夺必然打斗,相互打斗又怎么能抚养老人和幼儿,怎么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丧葬,怎么能相互帮助呢?英明的君王因此而区分等级来阻断庶民的好恶之心,教会民众安守本分。表彰那些努力使壮年人有事做、老年人有供养、幼年人能成长的人,让壮年、老年、幼年人相互能报答,民众因此而能彼此帮助。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罚多赏少,政之恶也。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凭力气争斗,除非人多不能制止;人多,除非和睦不能聚集;和睦,除非诚心不能实现;诚心,除非礼仪慎重不能表现;礼仪,除非心情舒畅不能履行。英明君王因此而与民同乐,与民同哀,百姓因此也就多起来。人多了,赏赐多而处罚少,是善政;处罚多而赏赐少,就是恶政。处罚多了百姓会困窘,赏赐少了百姓会贫乏。一旦贫乏、困窘,就不知羞耻,教化就不能到他们身上。所以,英明君王以晓明廉耻来教育子孙成长。儿孙们习知有耻而身体力行,就是鸟兽也会怀有仁德。加之地得其宜与天得其时,百事都会平稳。一开始就重视治教劝励民众,整个教化都会顺利。所以,教化的不顺是没有劝励民众。培养幼儿的事情成功,并且生出“义”来,可说是顺极了。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难经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