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卷下·治法·攻补寒热同用论
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尽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虚而证实,如弱体之人,冒风伤食之类;或人实而证虚,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或有人本不虚,而邪深难出;又有人已极虚,而外邪尚伏。种种不同。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攻,则正气随脱。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有攻补同用之法。疑之者曰∶两药异性,一水同煎,使其相制,则攻者不攻,补者不补,不如勿服。若或两药不相制,分途而往,则或反补其所当攻,攻其所当补,则不惟无益,而反有害,是不可不虑也。此正不然。盖药之性,各尽其能,攻者必攻强,补者必补弱,犹掘坎于地,水从高处流下,必先盈坎而后进,必不反向高处流也。如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自能逐去是坚积,决不反伤正气;人参自能充益正气,决不反补邪气。盖古人制方之法,分经别脏,有神明之道焉。如疟疾之小柴胡汤,疟之寒热往来,乃邪在少阳,木邪侮土,中宫无主,故寒热无定。于是用柴胡以驱少阳之邪,柴胡必不犯脾胃;用人参以健中宫之气,人参必不入肝胆。则少阳之邪自去,而中土之气自旺,二药各归本经也。如桂枝汤,桂枝走卫以祛风,白芍走荣以止汗,亦各归本经也。以是而推,无不尽然。试以《神农本草》诸药主治之说细求之,自无不得矣。凡寒热兼用之法,亦同此义,故天下无难治之症。后世医者不明此理,药唯一途。若遇病情稍异,非顾此失彼,即游移浮泛,无往而非棘手之病矣。但此必本于古人制方成法,而神明之。若竟私心自用,攻补寒热,杂乱不伦,是又杀人之术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