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卷上·方药·药石性同用异论
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其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然一药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盖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北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真知其功效之实,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后世,一药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者,盖古人尚未尽知之,后人屡试而后知,所以历代本草所注药性,较之《神农本经》所注功用增益数倍,盖以此也。但其中有当有不当,不若《神农本草》字字精切耳。又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误用,祸害立至。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药似与病情之寒热温凉补泻若不相关,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可枚举。学人必将《神农本草》字字求其精义之所在,而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而已之立方,亦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也。
- 推荐作品:
- 集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