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卷上·方药·煎药法论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如麻黄汤,先煎麻黄去沫,然后加余药同煎,此主药当先煎之法也。而桂枝汤,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服,服后又当多饮暖水。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煎减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药成而后纳大黄。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者,皆各有意义。大者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常服药者,或尚能根据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若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杂家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