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序
朕惟人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者也。然物又天地之所以养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养,则至于残害者有矣。如布帛菽粟鸡豚之类,日用所不能无,其为养甚大也。然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其为残害一也。其为养甚大者尚然,而况不为养而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此特其养口体者耳。若夫君子动息威仪,起居出入,皆当有其养焉,又所以养德也。尝观前元《饮膳正要》一书,其所以养口体、养德之要,无所不载,盖当时尚医所论着。其执艺事,以致忠爱,虽深于圣贤之道者不外是也。夫善莫大于取诸人,取诸人以为善,大舜所先肆。朕嘉是书而用之,以资摄养之助,且锓诸梓,以广惠利于人,亦庶几乎,好生之仁。虽然生禀于天,非人之所能为,若或戕之,与立严墙之下者同,有不由于人乎!故此非但摄养之助,而抑顺受其正之大助也。
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
臣闻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动息节宣以养生,饮食衣服以养体,威仪行义以养德,是故周公之制礼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饮食,各有其官,皆统于冢宰,盖慎之至也。今上皇帝,天纵圣明,文思深远,御延阁,阅图书,旦暮有恒,则尊养德性,以酬酢万几,得内圣外王之道焉。于是赵国公臣常普兰奚,以所领膳医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以进。其言曰∶昔世祖皇帝,食饮必稽于本草,动静必准乎法度,是以身跻上寿,贻子孙无疆之福焉。是书也,当时尚医之论著者云,噫!进书者可谓能执其艺事,以致其忠爱者矣。是书进上,中宫览焉。念祖宗卫生之戒,知臣下陈义之勤,思有以助圣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兹举也,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浓,岂有加于此者哉!书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敕命臣集序其端云。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闻《易》之《传》有云∶“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天地之大德,不过生生而已耳。今圣皇正统于上,干道也;圣后顺承于中,坤道也。乾坤道备,于斯为盛,斯民斯物之生于斯时也,何其幸欤!愿扬言之,使天下后世有以知。夫高明博浓之可见如此,于戏休哉。
天历三年五月朔日谨序
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学士中奉
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臣虞集.撰
伏睹国朝,奄有四海,遐迩罔不宾贡。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倘司庖厨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于进献,则食之恐不免于致疾。钦惟世祖皇帝圣明,按《周礼·天官》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分职而治。行依典故,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所职何人,所用何物,进酒之时,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盏。斟酌适中,执事务合称职。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至于汤煎、琼玉、黄精、天门冬、苍术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诸珍异馔,咸得其宜。以此世祖皇帝圣寿延永无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宝位,国事繁重,万机之暇,遵依祖宗定制,如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进加日新,则圣躬万安矣。臣思慧自延 年间选充饮膳之职,于兹有年,久叨天禄,退思无以补报,敢不竭尽忠诚,以答洪恩之万一。是以日有余闲,与赵国公臣普兰奚,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分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闲之际,鉴先圣之保摄,顺当时之气候,弃虚取实,期以获安,则圣寿跻于无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泽矣。谨献所述《饮膳正要》一集,以闻,伏乞圣览下情,不胜战栗激切屏营之至。
天历三年三月三日饮膳太医臣忽思慧进上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天地合气,人以禀天地气生,并而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肉败者,色恶者,臭恶者,失饪不时者,皆不可食。然虽食饮,非圣人口腹之欲哉!盖以养气养体,不以有伤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若食味不调则损形。形受五味以成体,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盖以药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后谷肉果菜,十养一仅之,无使过之,是以伤其正。虽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陈不择,制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妇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则子受患。若贪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于一时之味,其可惜哉!孙思邈曰∶谓其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疗,不瘥,然后命药,十去其九。故善养生者,谨先行之。摄生之法,岂不为有裕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