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谕父老汉王布德
谕父老汉王布德
却说汉王同大小文武百官,到东门高阜处,看韩元帅出师。但见:
按九宫四象八卦,列五行十干十二支。队有阴阳,阵有前后;将有纪律,兵有行伍。旗虽尚赤,而引军开道者则按五方;制虽为王,而威仪号令则专九伐。人各有能,量才而用;人马废弃,随长而取;身材长大者拽弓拽弩,身材短小者持戟持矛,身力强壮者执旌执旗,身力少弱者鸣金击鼓,不能视远者专听号令,不能聪听者专望风火,身肥者为马军,身瘦者为步军,日能食斗粟者专为前驱,日行二百里者专探机密。灌婴领四牙将,逐队前行;张仓领二文士,随军后进;陆贾同二谋士,识地利之夷险;叔通领八裨将,参行兵之可否;卢绾靳欢为主将之态度;解瓯陈沛乃中军之骁骑。三军如虎,多士如云,鼓动神威昭万象,荡开征旅给千兵。
汉王同百官看罢出师,众皆欢悦。韩信乃近前奏王曰:“臣兵先行二日,王却徐徐而来。臣过关,那时与陛下约会也。”信拜辞,挥动三军前进,王乃回车驾进城来看的人扶老携幼,不计其数,尽道自生长褒中,不曾见今日出师。王闻之益喜。
次日,王召萧何问曰:“朕前日曾传旨,着卿等行文书去各郡县,召父老来宣谕他,不知曾来否?”萧何曰:“连日无数百姓,见王将起兵东征,尽道大王今离褒中,伐楚破六国,建都咸阳,我等再不得回睹天颜,愿来进朝见王,现今正在外边伺候数日矣。臣见陛下未得暇,不敢奏闻。”王曰:“既百姓父老在外,俱着进来。”萧何传命出,着百姓进朝。有门禁官传旨出,着百姓进来。那百姓父老在外,纷纷攘攘,要进内朝见,听得宣召,一个个争先快睹,引领而见。有传班甲士呼曰:“百姓肃静,毋得喧哗!”王曰:“父老乡民也,甲士毋得惊恐。”汉王遂起身出殿檐下,看那百姓,不知其数。有几个为首年老的,近前奏王曰:“自从陛下到褒中,风调雨顺,万民乐业,道不拾遗,夜户不■,正是尧舜之世!不想陛下今日兴兵东征,又不知何时得睹天颜!”言罢,个个拜伏在地,泪如雨下。汉王见百姓如此爱戴,亦垂涕不忍相舍。父老又奏曰:“陛下今日车驾启行,不知何人在此镇守?”王曰:“朕看萧何相国在此安抚百姓。”众人以手加额曰:“若是萧相国在此镇守,臣等褒中万民之福也!”王曰:“汝百姓中有三乡老,可着近前,听朕训谕!”乡老者,乃古制也。古制:十里为一亭,一亭之中,择一亭长管之;十亭为一乡,一乡之中,择一乡老管之。共有三个乡老:一个掌管乡约,一个掌管耕种,一个掌管争讼,三老总统于县。今日三老上前听宣谕,汉王命一人高声宣读谕文,其文曰:
朕惟古先明王之治天下也,以安民为务,而安民之道,以教治为先,是以上下承相,风俗淳厚,一国和平,臻于至治。朕自治国以来,夙夜倦倦,志图治理,建都南郑,思与百姓共臻于道,及天下而为一统。以此特加晓谕,使知为善去处,趋吉避凶,为永保身家之道。如居家者,有一家之长,居乡者,有一乡之长。为一家之长者,教训子弟,讲读诗书,明达道理,父慈于子,子孝于父,兄爱于弟,弟敬于兄,尊卑长幼,各循其序,毋相凌夺也!使一家之内仁让浃洽,亲睦相劝,便为一家之福。为一乡之长者,劝其一乡之内,士农工商,各居一业。士则修明义理,勤习课业;农则力于田畋,无欠赋税;工则专于艺术,毋作淫巧;商则用心生理,毋为游荡。大小相安,长幼和睦,毋争告讦,而陷于刑戮;毋赌博淫秩,以堕于凶德;毋游手好闲,以废其生意;毋窃取人财,以陷于死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婚姻死丧,邻保相资。如此则一乡之内,礼乐雍容,风俗淳美,富寿安秩,共享太平,而为一乡之福。故曰:作善降之百祥,作恶降之百殃,善恶之报,不差毫厘。朕今约法三章,见有定律。使宣汝等来,倦倦开谕者,正欲尔等守法奉公,咸归良善。其有不遵朕诲,仍陷于恶者,明有国法,暗有鬼神,罪亦难逭。尔等钦之守之,毋或勿忘!故谕。大汉元年乙未秋八月一日。
汉王宣谕父老,赐与酒饭,各着令回乡,因谓萧何曰:“留卿在褒中,抚恤百姓,劝课农桑,省刑薄税,举善罚恶,催趱粮储,以给军饷,卿之职也。”萧何曰:“谨遵王命。”汉王于是传令三军启行,陆续徐徐进发。如有过期后至者斩,逃匿者斩,父母妻子族人等隐容者悉斩,邻里乡党知而不举首者,罪亦如之。即日车驾启行,萧何率领所属百官送出褒中,各乡父老百姓,望尘遮道,攀辕卧辙,哭泣满道。汉王以袍袖掩面而泣,君臣百姓,恋恋不舍。萧何等送汉王过褒中辞回,带领百官父老,安抚地方,催趱粮饷。汉王车驾向东从容而行不题。
却说韩信领三大队人马出褒中,不往栈道去,却从陈仓小路而行。来到孤云、雨脚山下,从山后僻路进兵,前面已有樊哙开路,虽有夹江之水,从寒溪河流出,垒石可过;山傍虽有险路,鱼贯而进,行三五里,便有阔路;虽被树木长合,樊哙却命三军砍去,有路可通。韩信乃与众将曰:“某前日匹马夜间行到此寒溪河边,正值秋水泛涨不得过,却有萧丞相赶入到此,明月之下,复得相见。若使渡河长往,今已到淮阴矣!”众将曰:“此实天意有在,留元帅兴刘灭楚,使我等得出褒中。不然,栈道烧绝,我等亦不知此路,又无元帅如此大才,我等徒死褒中耳!”众将请立石以传示后世,韩信遂令立石山顶之上,上刻曰:“汉相国追韩信至此”八字。
韩信挥动三军前进,山路危险,回径盘折,众将下马步行,牵藤扳葛,登高步险。虽是辛苦,而思归之心踊跃而进,亦忘其劳也。正行之次,忽见前军来报曰:“军不能前进,乱山之内,溪涧之间,有条毒蛇长数丈,两眼射出光芒来,据山随处,戳住去路,乞元帅除之。”信曰:“毒蛇当路,须令箭手百人,各掩身山凹之内,箭头以药涂之,密密射去;仍令炮手,各执火炮,以防毒蛇性发,恐跳跃伤人,各放炮击之,则无事矣。”众人得令,方欲动手,只见中军帐下一人,到元帅面前高声叫曰:“一蛇当道,何须用许多人治之?便是沧海蛟龙,某亦敢去!”左右听说大骇。不知此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