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回 九里山十面埋伏
九里山十面埋伏
却说韩信欲引项王深入重地,求计于左车,左车曰:“霸王累次被元帅诱引,以致取败,若复行此计,恐霸王识破,决不追赶。明日出阵当请主上答话,主上以言语激之,而向西急走,霸王性暴,决难容忍,定要追赶。如有左右谏止,臣请中途以身当之,彼想日前诈降之恨,岂肯便罢?臣大笑逃走,霸王愈加忿怒,必然前进。如此可引十数里,可入重地。元帅高见,不知以为何如?”信曰:“此论正合吾意!”随同左车到汉王大寨,见汉王具说前事,汉王曰:“吾左右须预备大将以当之。”信曰:“即着孔熙、陈贺二将为大王羽翼,王引项王可向西会垓而行,臣于彼处已有布置。”汉王大喜。君臣密密计议停当。
却说韩信复到中军,传下将令,着大小三军,听候发落。次日,诸将俱到帐下伺侯。韩信曰:“主上自出褒中来,与项王五年之间,亲经七十余战,劳师动众,万苦千辛。今项王势孤力弱,胜负之决,在此一举。诸君务要竭力报效,各图裂土而封,以成万年之业。进当奋勇,退当固守,麾左则左,麾右则右,听吾指挥,共成王事。”诸将应声而诺曰:“敢不听元帅号令。”于是韩信按《周易》布阵:乾为天,令王陵管之,引副将十六员,大兵四万五千,旗帜六十四面,在西北方埋伏;坎为水,令大将卢绾管之,引副将十六员,大军四万五千,旗帜六十四面,在正北方埋伏;艮为山,令大将曹参管之,照前引军在东北方埋伏;震为雷,令大将英布管之,照前引军在正东方埋伏;巽为风,令大将彭越管之,照前引军在东南方埋伏;离为火,令周勃管之,照前引军在正南方埋伏;坤为地,令张耳管之,照前引军在西南方埋伏;兑为泽,令臧荼管之,照前引军在正西方埋伏。前布八卦,后设五行,左辅右弼,各有方向。夏侯婴领兵十万,随汉王后为应接之兵;子房领兵十万,在左掖为防护使;陈平领兵十万,在右掖为救应;使孔熙、陈贺领兵二万,为羽翼;吕马通、吕况,领兵二万,为日月;靳歙领兵一万二千,副将十二员,为十二方位;柴武领兵二万八千,副将二十八员,为二十八宿;大将任敖领军二万五千,看守汉王大营;刘泽领军三千,在鸡鸣山虚张旗帜,遥为之势;刘交领兵五千,巡哨后军;薄昭、孙可怀、高起、张仓、戚思等,各领兵一千,四边催督人马前进;陈豨、陆贾、傅宽、吴芮等,各领军五千,从小路在徐州左近,待楚兵空壁出城,即乘势入城,捉住霸王宫眷,安抚百姓,勿得擅自抢虏,四门拔楚帜,尽立汉帜;灌婴佯败,引霸王入会垓;待霸王败后,中郎骑将杨喜,与五军都尉杨武,左军司马王翼,右军司马吕胜,在乌江左右埋伏。诸将随韩信摆成阵势,各有方向,俱已完备。
有王陵等近前曰:“元帅一向操练人马,布置军阵,某等俱已明白。但今九里山去沛县一百八十里,此时楚兵五十万,四方安下营寨,元帅欲令某等去九里山埋伏,不知从何路而去?在何处埋伏?不知元帅在何处对敌?主上在何处引战?请问其详,以决群疑。”信曰:“某未来此处,与楚交兵,预先数四差人踏看地方,细访埋伏处所,然后分调诸君,各守方位,如不知去路,何以取胜?九里山在徐州城北,离城九里远。项王被左车诈诱来沛县。心甚懊悔,今与吾战,一败之后,决奔彭城。吾因算定此山,极好埋伏,不待霸王进城,就令诸君布此阵势,将项王围困在内。四边皆是汉兵,使项王进无所往,退无所守,决欲过大江,以求救应。某又遣四大将在乌江埋伏,项王亦难渡江,此处定然擒获成功。诸路人马可往西而行,从固陵北路沿黄河岸边,从归德郡绕虞城县二百里,倒转入彭城九里山。此山旧名九嶷山,相连有四座山,城东北有鸡鸣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北有圣女山,周迴有二百里。项王到彭城,见城上有汉兵旗帜,决不敢近城,却从北走。诸君人马四合而来,岂能出此重围?某已算定方向,然后敢诱楚兵至此,使往回劳苦,再无军需,所以为必胜之说也。”王陵等拜伏在地曰:“元帅神机妙算,古今罕有也!”
韩信发落诸将已毕,只见帐下一人高叫曰:“元帅何视人如土木耶?”信视之,乃舞阳侯樊哙也。信曰:“诸将皆有方向,独将军未有调用,非信轻将军也,但有一大任,欲将军管领,恐一时误事,则百万雄师,如无眼目矣。”哙曰:“元帅有何遣用,某竭力前进,如少误事,决听元帅以军法治之,虽死亦不敢怨恨。”信曰:“诸君大军到九里山,当左者则麾左旗,当右者则麾右旗,当前者则照前而麾之,当后者则照后而麾之,四面八方,转移布置,全看中军大旗调度。目令诸事俱备,惟少此一节,欲劳将军,于九里山高岗之上,领精兵三千,执掌大旗,指挥三军,各投方向,又全仗将军眼明手疾,随机应变,远望项王所向之处,以为动转。”哙曰:“白日可望大旗,若晚间何以为号?”信曰:“晚间执一大灯笼,高竖起山顶上,却看火把不动,而各占方向者,乃汉兵;若奔走而趋前不定者,为楚兵;挥转灯笼,自有照应。将军须用心,不可有误!”樊哙得令,同诸将向固陵密密进发。止汉王大兵,并左右前后四起,随韩信与楚交战,其余尽数东行不题。
却说霸王召季布等计议曰:“昨差人四边探听,汉兵委的势重。汝等分为六起进发,仍着钟离昧、周兰随朕防护,以为救应。肤亲领兵二十余万,其余三十万乃六起大将管领,着虞子期守护中军。”霸王一骑马早出阵前,传与汉王:“急早与吾决战,两家成败,在此一举,不可仍前迴避,却教韩信暗施诡计,非大丈夫之所为也!”于是汉王全装甲胄,耀武扬威,来到阵前,要与霸王对敌。未知果与对敌否?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