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 楚霸王自刎乌江
楚霸王自刎乌江
却说霸王闻汉兵杀到林外,紧束衣甲,扣鞴鞍马,杀出林来。天已平明,汉兵分在两边。一将举兵器迎来,乃灌婴也。霸王方与婴交战,随后杨武、吕胜、柴武、靳歙相继而来,霸王不敢恋战,奋怒向前冲杀,三军不能当。诸将随后追袭五十里,前至乌江。霸王勒马四望,只见汉兵重重叠叠,围绕上来;又思昨夜告警,知天命有在,不可逃也,乃谓其从骑曰:“吾自起兵至今,凡八岁矣,身经大兵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一死战,必能三胜之,先与尔等冲杀重围,斩将刈旗,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二十八骑为四队,与汉兵相向。汉兵鼓噪大进,复围数重,霸王又谓其从骑曰:“吾为尔先杀彼一将,今尔四面驰骑,期约至山东之下为三处,不可违也。”诸军曰:“愿从大王之命。”于是霸王大呼,疾驰而下,汉兵尽披靡,遂斩汉一大将,是时杨喜前日被鞭打,未重伤,已得平复,怀恨于心,一马跃出,拦住霸王,霸王龁目大叱之,杨喜人马俱惊辟,退后数里。霸王遂与其骑,约会东山下,分为三处,霸王杂于其中。汉兵不知所在,又分兵三起围绕之。霸王举枪往来驰骤于三处,以身为羽翼,复斩汉将李佑,都尉王恒,杀汉兵数百人。及查楚卒,止亡其二骑。吕胜、杨武,望见霸王杀汉兵,忿怒曰:“项羽至此,犹杀吾汉兵,何乃如此之勇耶?”二将遂举兵器,冲杀而来,与霸王交战,未及十合,二将败走。一日之间,凡经九战,杀汉大将九人,杀兵一千余人,乃谓其骑曰:“吾之与汉战果何如?”众骑皆伏曰:“大王真天神也!”
霸王一日九战,遂冲出重围,到大江北岸,地名乌江。霸王欲渡江,乌江亭长舣船近岸相待,乃谓霸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大王素有重名,可聚众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无失!况今臣独有此船在此,若汉兵至,臣驾船抵中流,彼决不能过,任王行也。”王叹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焉?且籍以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亭长亟为之言曰:“胜败乃兵家之常。昔汉王唯水与大王交兵,被大王一阵杀汉兵三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此时汉王独身逃难,落于井中,几不能免,遂忍而至此。大王今日之败,犹夫汉也,何必区区以八千子弟而言?是何所见之小耶?故曰图大者不矜细行。王可急渡,汉兵将至矣!”霸王曰:“汝言虽善,吾心独甚愧。若汉兵至,惟付之一死耳!”亭长叹惜不已。霸王见亭长舣船相待,久而不去,知为长者,乃谓曰:“吾知公为长者,吾有此马骑坐,数年以来,所向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今恐为汉王所得,又不忍杀之,公可牵去渡江,见此马即如见我也,此亦不相忘之意。”遂命小卒牵马渡江。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上船,霸王见马留连不舍,遂涕泣不能言。众军士揽辔牵马上船,亭长方欲撑船渡江,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众人大惊,亭长亦痴呆半晌,面如土色,遂放舟而去。
霸王见马投江而死,叹惜不已。复与众军士步行,持短兵与汉接战,又杀汉兵数百人,霸王身被十余枪。忽于众汉将中见大将吕马通曰:“尔非吾故人乎?”马通近前侧视,不敢正面,恐被短兵所伤,乃言曰:“臣实大王故人,不知我王有何相嘱?”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赏,万户侯。吾与尔旧有恩德。”遂拔剑,刎而死。随后杨喜、杨武、王翳,吕胜等俱到,皆以项王首级献功。项王以始皇十五年己巳生,乃于汉五年十二月乌江自刎而死,年三十一岁。
却说汉将吕马通等五将,持项王头见汉王。汉王起身看项王头,面目如生,汉王泣曰:“吾与王曾拜兄弟,后图取天下,遂与王有隙。然王虽虏太公、吕后,恩养三年,凛未敢犯,此古烈丈夫之所为也,吾实不能及焉!不意王今死矣,吾甚惜之!”左右闻汉王言,皆泣下。项王已死,楚地已定。遂封吕马通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乌江立庙,命有司四时享祭。
却说项伯离楚营投奔张良,张良因见大兵扰攘,未敢启奏汉王,今既灭楚,事已平定,引项伯来见汉王曰:“项伯前日楚歌散兵之时,即来投臣左哨,臣念伯故旧,又兼前日鸿雁川有功,遂留住营中,不敢擅专,引来投见大王,乞赐收录。”王曰:“项公累有大功,又是至亲,我正欲寻访,不意不弃,自来相见,深合我心。”遂封伯为射阳侯,赐姓刘氏。伯喜谢恩。
楚灭,天下大定,独山东鲁国未下。汉王曰:“鲁小国也,何足挂齿?且置之度外!”遂欲起兵会议河南建都,张良入见王曰:“大王未可班师。鲁国虽小,隐伏后患。王若置而不论,他日复起干戈,大王悔之晚矣!”汉王大惊曰:“量鲁国,何乃如此利害?”张良近王前,遂道出数句言语来,便知鲁国虽小,不可轻视。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