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延伸
道教内丹修炼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深受研究者的注意。北宋道士张伯端在熙宁八年所作的《悟真篇》是汉代魏伯阳《参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经著作,可以说同为丹经之祖,是道教内丹丹法的主要经典之一,其丹经地位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仿。全书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包括七言四韵16首,绝句64首,五言1首,续添西江月12首。
16首七言律诗为总论,指出修炼内丹才是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径,各种旁门小术难以得道成仙。并且指出了内丹修炼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64首绝句详细讲述了内丹修炼的过程和方法,指明了需先立鼎器、再炼药物,后明火候。
1首五言说明功法的全过程。12首西江月多重复前面诗词的论述。
卷末还附有《歌颂诗曲杂言》32首,认为通过修养,可以达到虚寂无为,返本还原,与道体合一之境界。
张伯端承认仅讲养命固形之术是不够的,还必须谋究本源真觉之性,这才是达本明性之道。他还把学道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本原真觉之性即真如觉性,这是佛教《大乘起信论》和禅宗所阐扬的心性本觉思想。张氏把佛教禅宗心性论的要旨奉为圭臬,置于比道教理论更高的层次,这不仅是公开提倡道佛合流,道禅合流,而且是视佛高于道,禅在道之上。张伯端还进一步提出先修命,,后修性,先命后性的修道步骤和方法,影响相当久远。
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的故事以及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作为吕洞宾名言而在道教界广为传播,如《道缘汇录》、《吕祖全书》、《西游真诠》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载有此事。悟真篇序与杂词则被载入《道藏》。可见其故事的影响力广泛,受到当时宗教界的承认。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何典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