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持衡
[题解]持衡者,持攻守而校其优劣,如衡之低昂无差也。古云“鉴空衡平”,篇取此义。盖权虽当达,而不能悉其利害,妄于攻,怯于守,则未有不败者。必察形审机行之,而终于心气斯可。故以《持衡》继《达权》为第四。
31、凡以守待敌者佚,以攻待敌者劳,劳佚之相乘,而利归于守也。攻则力合而难敌,守则势分而难救,分合之相乘,而利归于攻也。守之顺者攻之逆,攻之易者守之难,攻守之相乘,而胜负之机不定也。故欲低昂之,不可不如持衡然。
[批评]先陈攻守之利灾,使人知所法戒,极为确论。
[原注]通篇皆是析攻守之义。此则先言攻守之利也。以劳佚言,守佚而攻劳,故守得其利。如韦孝宽镇玉壁,因高欢之攻,乃曰:“攻者自劳,守者自佚。”卒使欢计穷力屈而逃。以分合言,攻合而守分,故攻得其利。如耿讨张步,步遣费邑军历下,又分屯祝阿、泰山、钟城数十营以待,并众悉力攻之,卒致步损将失城而遁。以顺逆难易言,守顺攻逆,则逆必败;攻易守难,则难必亡。如刘顺昌之守,是顺也,而兀轻忽逆攻之,安能破其城?孟达上庸之守,是难也,而司马懿八道易攻之,安能坚其守?故攻守之胜负,其机又莫定也,欲其定,非如持衡,恶乎能哉?
32、衡之不持,顿兵坚城之下,暴卒风雨之中,野掠之不获,而先登之不入,此攻之灾也。兵不称其城,粮不称其兵,救援之不达,而掎角之失势,此守之灾也。
[原注]此言攻守之灾。兵顿坚城则难破,卒暴风雨则易疲,欲掠无得则食匮,先登不入则伤多,非攻之灾害而何?兵不称城,难于分布;粮不称兵,难于久持;救援不达,力益不支;掎角失势,孤而无助,非守之灾害而何?若此者,皆因不能持衡,而强于攻守故也。掎角,牵其足而其首也。《左传》曰:“晋人角之,诸戎掎之”是也。
33、是以善用兵者,违其灾而乘其利。用之以攻,则守无术;用之以守,则攻无策。此之谓持衡也。
[批评]此后俱言攻守之善,识见句调精到。
[原注]此承上二节言,惟善兵者能之。违,去也。乘,因机取利无失也。守无术,则攻必胜,乌有攻之灾。攻无策,则守必固,乌有守之灾。此乃明于持攻守之衡者。下详言之。
34、是故善攻者,噪以动之;善守者,静以待之。善攻者,屡出扰之而使乱,多方误之而使虚;善守者,主气蓄之而使锐,客气尽之而使衰。
[原注]自此至末,俱错论攻守之善。所以图攻守之变处,乃总是持衡为要。噪动,扬其威也,如耿之阴胁巨里。静待,密其机也,如孔明之却洒开门。扰之误之,则敌莫测而所备多,如伍员之三肄楚师,蓄之尽之,则己有余而人不足,如曹刿之三鼓后战。
35、善攻者,破其所恃则势孤,执其所爱则计失,解其腹心则体溃,告以兵威则胆裂,示以俘囚则气夺。俟其既困,然后举兵以从之,而敌之城可拔也。善守者,塞其险阻以遏之,清其原野以待之,绝其粮道以饥之,劫其营垒以挠之,捣其巢穴以牵之。伺其既归,然后出以袭之,而敌之师可擒也。
[原注]破所恃,如建德擒而世充失其依。执所爱,如甫文斩而高峻无其计。解腹心,如范增谗去而楚羽亡。告兵威,如宣王叱使而文懿惧。示俘囚,如班超送虏首而鄯善服。俟其既困从之者,恐未困而忿速攻之,则所伤必多,而且难拔也。塞险阻、清原野、绝粮道,如李左车教成安君守井陉之隘,深沟高垒,假奇兵三万,从间道绝韩信辎重,使野无所掠。劫营垒,如刘夜斫金兵营,折竹为,乘电光以奋击。捣巢穴,如蒋济劝曹操结东吴袭荆州,关羽必返救,而樊围自解。伺其既归袭之者,恐未动而躁急袭之,则彼有余力,而且难擒也。
36、夫攻贵于入,攻城而入其所攻,犹非善攻者也;守贵于出,突围而出其所突,犹非善突者也。惟示之以攻,而入其所不攻;示之以突,而出其所不突。此攻守之妙也。
[原注]入其所攻者为力难,所不攻者易,如耿佯敕诸校攻西安,而直入临淄。出其所突者为力难,所不突者易,如汉王夜出女子二千人,而反走西门。故入所攻、出所突者,为非善;而入不攻、出不突者,为妙也。
37、且亡奴多至降虏,必有泄机之灾,攻之当虑也。奸民易于导寇,此为室中之患,守之当防也。
[批评]有此二者,鲜不败矣!
[原注]此与下节,又攻守者所当防虑。军机不可泄,泄之致败,故攻当虑。内患不可养,养之祸大,故守当防。亡奴降虏泄机,如李陵之军候降匈奴,言无后救,且矢食将尽,遂被浚稽之围。奸民导寇为患,如韩世忠用海舟邀截兀,有闽人姓王者,教以海舟无风不动,遂偾金人之绩。
38。故攻者惧突兵,守者惧久困;攻者惧敌和,守者惧围阙。突兵则不虞,久困则力尽;敌和则难取,围阙则易散。此兵之变,不可不图者,舍衡何以也!
[批评]惧则戒心生,信为全胜之道。
[原注]攻太急,则有突然之出,每防之不及而反败。守太弱,则有日久之困,每不能支御而有失。敌情和同,则协心共效,安能取之?敌围阙一,则人思求出,安能固之?四者皆兵之变,故可惧。欲免夫惧,必以之时警于心,而如衡之较,斯可也。
39、然此特论其形与机变耳,攻守实要于无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则不滞于形,而神于机变,此持衡之至要也。
[批评]“攻心守气”,兵家之极致,束得精妙!
[原注]此总通篇之意而结之。攻至于攻心,则如孔明之七擒七纵而服南蛮。守至于守气,则如王霸之军士断发而方奋战。所以称攻守之善,持衡者莫是过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左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梁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