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兵机
[题解]兵机者,用兵之机括也。上篇言军势,所以壮我之势。势显于外,虽足以压敌,苟无机以运量其间,则浅露而易见,何以收万全之胜?故以《兵机》次于《军势》,为第八篇。
67、凡用兵之法,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分合无常制,进退无常度,动静无常期,伸缩无常势,出没变化,敌不可测,此之谓兵机。
[批评]天之中否,系乎一机;兵之胜败,亦系乎此机。亦妙矣哉!
[原注]惟无常,则运用之妙存于心矣,故曰“机”。
68、故以奇为奇,以正为正者,胶柱调瑟之士也。以奇为正,以正为奇者,临书模画之徒也。我奇而示敌以正,我正而示敌以奇者,知胜者也。我奇而敌不知其为奇,我正而敌不知其为正者,知胜之胜者也。凡兵之所交,阵之所向,胜负决于斯须,存亡辨于顷刻者,无非奇正形之也。
[批评]知机方可用奇正,善于奇正者,非知机亦不能。
[原注]此概论奇正之用。胶柱调瑟,不合变者也。临书模画,不善变者也。惟奇示之正,正示之奇,则能变矣。我之奇正,敌皆不知,则变而神矣。能之者胜而存,不能者负而亡,皆奇正使然也。
69、故善制敌者,愚之使敌信之,诳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谬其号令而使之聋,变其旗章而使之瞽;秘其所忌以疏其防,投其所欲以昏其志;告之以情以款其谋,惕之以威以夺其气。
[批评]用兵若此,果可语机。
[原注]此十事乃藏机而用处。愚之使信,诳之使疑,如陈平易太牢以恶草,愚诳项羽,羽即信之而疑范增。韬长使玩,暴短使惑,如韩信潜遣赤帜,而故陈背水,使赵人玩惑之底于败亡。谬其号令,如武穆得曹成之谍,佯泄食尽,纵之而诱其来攻。变其旗章,如冯异与赤眉战久,变服与同,乱之而致其莫识。秘忌疏防,投欲昏志,如越王隐其教训复仇之志,阳为恭顺献纳之勤,俾吴王日肆骄淫而忘备。告情款谋,如华元登子反之床,直陈宋之困馁而楚师果退。惕威夺气,如寇恂集诸县之兵,大呼“刘公兵到”,而苏茂阵动。此皆机之所在也。
70、故敌之实,我虚之;我之实,敌不可得而虚也。敌之虚,我乘之;我之虚,敌不可得而乘也。我实其实,将以从敌也。我虚其实,将以疑敌也。我实其虚,将以违敌也。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虚实之机,变生于敌,渊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敌而成功。
[批评]前言奇正,此言虚实,俱是机之妙处,义亦互相发。
[原注]此因上十事,而又以虚实总言机之莫测也。能虚敌之实,而乘敌之虚,我不为敌所虚所乘,则本立矣。由是实而即示实,将从敌与之战也。虚而即示虚,将疑敌使不进也。本虚而实之,将乖违敌之心志也。本实而虚之,将引致敌之自来也。变化几微,隐而难测,故敌惟溺于近小之利,我可成其远大之功也。
71、夫敌兵强而骤进者,气之暴也。师老而遽退者,罢之极也。舍而不我逼者,虑有巧也。去而不我追者,惧有谋也。分兵以战,中军潜突而敌不悟者,迷于害也。合战少却,左右掩击而敌不虞者,汩于利也。累挫之敌,不烦顿旅,示之以旌而可遁者,余威之所震也。故伤弓之鸟,可以虚下;决蹯之兽,可以惊奔。
[批评]敌机之善否,能知之斯可乘之,亦将之所当吃紧。
[原注]此言不惟藏己之机,犹当知敌之机。兵强骤进,如项羽闻沛公先入关,大怒飨士,期旦日破之,是其暴也。师老遽退,如高欢攻孝宽于玉壁,苦战六旬而困,乘夜以遁去,是其罢也。舍而不逼,如先主平地立营,而逊不敢犯,是揣之有巧也。去而不追,如孔明退师祁山,而懿不敢追,是疑其有谋也。分兵潜突,如越之伐吴,先鸣鼓分兵,既以中军潜涉,吴乃不悟而分应,是昧于攻其无备之害也。少却掩击,如唐之建成,先义师少却,既而太宗横击,老生不虞而被擒,是溺于乘隙轻进之利也。示以旌而可遁,如金兵惊见顺昌旗帜;曹成惊闻岳家军来,若非震于刘、武穆之余威,何悉遁如此?“伤弓之鸟”四句,乃古语,引之以证余威意。此皆敌之机,我亦不可不知也。
72、其藏机误敌之妙,使之履危蹈险而不觉,诚如投于水火中。故敌欲战而不能胜也,欲守而不能固也,欲分而不能散也,欲合而不能集也,欲进而不能前也,欲退而不能去也,欲动而不能奋也,欲静而不能安也,欲伸而不能张也,欲缩而不能敛也。以我较之,无分于主客,有机存焉。则彼虽众,亦何虑其不敌哉?
[批评]深达兵机,则制敌而无虑其众,况未必众乎!
[原注]此直关首节,言敌中我机,故行皆窒碍,虽众亦无益也。
73、是以善用兵者,天时不能为之挠,地形不能为之阻,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以行权,则电雾风雪为之资,险易广狭为之用。
[原注]此见兵之有机,乃人之所设。将既能尽人事,则天时地利不能挠阻,而反为吾人事之助矣。机,诚兵家要矣夫!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杂史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