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特点
《唐才子传》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本书名以才子,实乃以是否擅长于诗为取舍标准,至于其人之德行、功业、身世等等一概不论。如叛臣贼子苏涣、性险躁谲怪而好利的吕温、乐妓如薛涛、女道士鱼玄机、以及其它僧道中人和布衣之士,只要以诗才见长,在本书中以传主身份出现者所在多有。而名臣如姚崇、宋璟,硕学如颜师古等虽有诗传世,但不以诗才见称于世,本书皆不录。
二、本书入传以时代先后为序,同时代者则以科举及第先后为序。作者欲以诗人出现的次序和诗风的嬗变阐明有唐一代诗歌的发展轨迹,摒弃历代史传先儒术而后方外,重男子而轻妇女的成例,既不以传主之职业贵贱或思想异同分等级,也不以诗人之门第尊卑或仕宦穷达分高下,这种作法在今天看来是科学的,在当时也是颇为特出的。
三、本书突出了诗人参加科举的情况,从而兀显出时代习俗。各传主有科名的均突出其及第之年,以及当榜首或主试官员之姓名,此中颇含深意。
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发端于隋,形成于唐,从此相沿不废。唐代科举分为制科和常科。制科以待非常之才,名目繁多,设置不定;常科主要有进士、明经两科,虽云并列,但及第之难易、地位之高下自别霄壤。唐人最重视的进士科,每科取中的不过二、三十人,而其中位及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故登第之难如月中折桂。正如此进士及第成为了读书人最向往的,即使位登显列,如果没有进士身份,也终不为美。
围绕科举考试而产生的行卷之风,在本书中也多有反映。行卷就是应试者选取自己平时得意的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呈现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人,通过这些作品博取好的声名,以有利于自己的科举考试。由于唐代科举的试卷是不糊名的,主试官往往以举子们诗名的大小决定是否录取,故行卷之风极盛。如《白居易传》记白居易年轻时诗名未显,以诗向顾况行卷,顾况很轻视他,等顾况看到卷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以生时大为叹服。,白居易的行卷获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唐诗的繁荣与行卷之风的盛行是有一定关联的。了解这些有助与大家对唐朝社会的理解和感知。
四、本书记述诗人略于仕履行迹而详于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又都围绕诗歌展开。授诗、学诗、作诗、赏诗、评诗、献诗,多录名篇警句以为例证,所以辛氏展示给读者的,并不是一篇篇枯燥的生平履历,而是一个个禀性各异,面容鲜活的才子形象。如《贾岛传》云: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此类秩事使传主性情跃然纸上。
辛氏还通过许多生动事例,展示了唐代朝野上下对诗歌的重视程度。如《韩翊传》中记德宗指明将知制诰授予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翊;《王湾传》中,宰相张说将王湾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亲笔题写在政事堂上;《刘希夷传》中,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竟因刘没有将自己写的佳句给他而派人用土囊将刘希夷压死在旅馆中;《李涉传》讲李涉遇盗,盗不取其财而索其诗,并对李涉牛酒相遗,再拜送之。这些事例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本书各传之后时见简要评论,或论诗、或论人、或论事,不拘一格,随感而发。其论诗部分,涉及各家诗歌的艺术成就及风格流变,多取自前人旧评,如《新唐书》、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宋·敖陶孙《诗评》、严羽《沧浪诗话》等。亦有自出机杼者,如卷八之《于濆传》论晚唐诗云:
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弛,士气日丧,文不能不如之。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于化育。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于濆、邵谒、刘驾、曹邺等,能反棹下流,更唱瘖俗,置声禄于度外,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云和;心醉醇醲,而乍爽玄酒。所谓清清泠泠,愈病析酲,逃空虚者,闻人足音,不亦快哉!
此论从宏观上考察唐诗流变,尤其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深得儒家诗教之旨。在论人方面,辛氏鄙视那种出身显贵而虚度岁月的纨绔子弟:又若以位高而金多,心广体胖而富贵骄人,文称功业黯黯,则未若腐草之有萤也。赞扬那些虽出身寒贱,却因勤奋向学而在文学上奋发有为的人:汪遵,泾之一走耳。拔身卑污,夺誉文苑。家贫借书,以夜继日,古人阅市、偷光,殆不过此。昔沟中之断,今席上之珍。丈夫自修,不当如是耶?这些观点,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本书文笔秀润可观,用典常入化境。如卷五《韩愈传》赞云: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独济狂澜,词彩灿烂,齐梁绮艳,毫发都捐。有冠冕佩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使颓纲复振,岂易言哉!气势磅礴,颇有点韩文的遗风。又如同卷《朱放传》:未几,不乐鞅掌,扁舟告还。贞元二年,诏举韬晦奇才,诏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表谢之。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文中鞅掌一词,人皆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而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八字乃暗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成语,既恰到好处又使人不觉,可谓出于神而入于化,天衣无缝。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