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唐兵大破宋老生
是年秋七月,李渊遂以子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自率甲士三万,誓众移檄,谕以尊立代王之意。离了晋阳,望西进发,但见旌旗蔽野,剑戟横空,人如猛虎,马赛飞龙。时哨马往来不绝,报入长安。隋代王侑遣虎牙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二万屯于霍邑,大将军屈突通率兵五万屯于河东,各守险要,以拒渊兵。正值淋漓久雨,平地水溢,军士不能前进,刘文静曰:“今天积雨,军无战心,不如暂且屯营灵石,按兵不动,以候天时。先使人致书招谕李密,与其结好相合,探其虚实,令彼自安,吾得展其手段,此万全之策也。”渊喜,即以书去招密。原来李密每自恃其兵强,欲为盟主,乃遣将军张仁则致书于渊。渊折封视之,书曰:密顿首再拜大将军仁兄麾下:伏念隋室不幸,而遭群雄之卓立;黎庶凋残,致使奸臣之秉政。欺君罔上,结党成群,天下之人无不欲食其肉也。今仁兄仗义讨贼,以安隋室,大为有理。迎立新君,以即帝位,则非所独尊。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人人得而君之。兄若西行入关之计,可使步骑数千,自至河内面结盟约,愚弟安有不从之理。所望左提右字,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书不尽言,伏惟照察。
渊看书毕,大笑曰:“李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毕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彼为我塞成皋之道,扼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候关中平定,据其险阻,养其锐气,徐观蚌鹬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众然之,遂令记室温大雅作书以复密。密得书,拆开读之,书云:渊顿首再拜魏公贤弟麾下:天生焌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早膺图箓,以宁兆民。
宗盟之长,为籍见容,复附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李密看罢甚喜,以书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房彦藻曰:“渊有雄才,而甚得民心。其子世民与刘弘基、殷开山诸将,皆万人敌也,并非在于人下者。今日见推,彼方有意关中,恐吾兵袭其后,与之为敌,故如此谦让,明公何不察之?”密曰:“虽在假做人情,如此谦让,吾安可拒之?”自是信使往来不绝。丽泉诗云:
李密矜夸士马强,何如高祖智优长。
此番早建西行计,焉使隋朝属大唐。
当日唐兵阻于灵石,不能前进。时雨久不止,军中粮尽,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打入晋阳,元吉众人皆不能守。渊闻之,大惊曰:“似此奈何?武周果有兵至,则根本虚矣,安能自立。不如班师北还,用缓计图之。”裴寂曰:“吾观隋兵尚强,未易卒下。李密奸谋难测,武周惟利是视,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忧无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逞远略;刘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欲远利太原,岂肯近忘马邑。吾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人咸阳,号令天下。今才遇小敌,遂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今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是为贼耳,何以自全?”建成曰:“世民之言深是有理,大人可从之。”
渊皆不听,即催促军士收拾起行。世民将复入谏,适值天色已暮,渊已寝矣。世民不得入帐,乃号哭于军门之外,声闻帐中。
渊召问之,世民曰:“兵进则克,退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五日,何得不悲!”渊乃悟曰:“军已发还,奈何?”世民曰:“右军严而未发,左军去亦不远,请自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于汝,惟汝所为。”世民乃与建成分道乘夜追之,及至灵石之际,天色已明,太原所运之粮相继而至。世民大喜曰:“此天佑我也!不因此时杀进,更待何日。”建成曰:“凡人举事,须要天时。今军士苦于久雨,辎重皆湿,可移屯于前面山上,徐图进取。”世民曰:“不可,若移屯,贼必冲突而死战也。此雨数日必晴,一晴并力攻之,老生可擒矣。”于是随即请渊传令军中,收拾行装,径向霍邑进发。
却说军行数日,果然雨霁天晴。宋老生在霍邑闭城不出,建成、世民引数千精锐之士直抵城下,金鼓齐鸣,喊声大起。
世民横枪立马,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老生裨将牛如金忿然进曰:“唐兵临城而不出战,是怯也。愿借五百军士,某当决一死战。”老生从之,令如金出城迎敌。两陈对圆,如金出马与殷开山将战四五合,开山败走。如金引五百军一发赶入阵来,被建成指麾五千兵一裹,围如金于阵内,左右冲突,不能得出。老生在城上望见如金困于垓心,荒使左右备马,引壮士五百骑出城,拍马当先,奋力杀入唐阵。长孙顺德迎之,不能当面走,老生直至垓心,救出如金,乘势大呼将士曰:“不就此时杀去,更待何时!”
忽然喊声大作,一彪人马自东杀来,视之乃建成也。老生即向东路迎敌,与建成战不数合,柴绍从南杀至。老生弃了建成,与柴绍厮杀。建成随后赶来,如金在阵后拽弓一箭,射中马足,将建成掀下马来。如金奔前持刀便斫,殷开山抢至面前,大喊一声,如金一见,措手不及,被殷开山斫为两断,救得建成归阵。老生见杀死牛如金,刀法便乱,大败而走。柴绍追之,赶上二十余里,忽然世民与军头段志玄自南原驰下,阻住去路。
老生进退无计,急下马投堑,被刘弘基获而斩之,遂克霍邑。
渊出榜安民,便欲起行。未知从哪路进发,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