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化及鸩杀少帝
化及鸩杀少帝
当日世充谓左右曰:“古人有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闰基,不如待时。天下英雄并起,各自为尊。今化及弑炀帝,诈领少主西还,正在鼎沸之秋。随而讨之,夺其人马以成鼎足之势,图王霸业,在此一举,不可失此机会。”即引兵来追赶,正值化及进入东郡,遂移兵屯洛口,为首尾之势,按兵不动,徐观化及动静,以图进取。
却说化及在东郡,见西面兵至,惊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
高谈圣曰:“东郡城险,钱粮亦有,终是立脚不定,难以久持。
今各路之兵四面云集,何以当敌?况又人心未顺,倘有内变,进退何往?”化及曰:“似此奈何?”谈圣曰“汲县左通黎阳,人马尽有,粮储极多,迁走彼处暂歇,此为上计。”化及从之,即引军马直奔汲县。人马正行之际,前面哨马回报,李密率领大军数万杀至。只见喊声大举,各持长戟,拦住去路,厉声叱曰:“逆贼何人也?”化及部将高谈圣拍马上言曰:“此隋少主车驾在此,不得无礼。”秦琼出曰:“吾等奉魏公之命,前来讨贼复仇。既云有少主,来此何为?只一炀帝被汝弑死,更欲何往?”谈圣曰:“炀帝天命该尽,沾病身死,干我主何事?今奉少主,回转长安,承即大位,汝尚敢在此挡我去路乎?”李密随后继至,大骂曰:“此贼弑君,逆天之罪,人所共怒,安敢巧言饰非?速与我擒之。”随唤秦琼,手持双锏,飞骤骅骝,直取谈圣。两马交处,一锏砍谈圣于马下,杀入阵中,砍死无数。化及之军大败,杀退二十余里,化及因无去路,遂拥兵北上,直奔黎阳进发。
却说黎阳乃密之将徐世绩据守,见化及拥兵大至,难当其锋,遂弃了黎阳西去,保守仓城。化及兵至,见黎阳无守,即渡过河,人城据之。然后引兵围仓城,与世绩相拒。李密与众议曰:“此贼不可与战,东有王世充蹑其后,西有李渊拒其前,北有窦建德邀其中,傍则有我大兵挫其锋。今若固守不战,此贼自獘。”乃移军于清淇,深沟高垒,按兵不动。两下拒守二十余日,李密每自巡营。忽报化及在河对岸往来,不知何意,密即厉声呼,谓之曰:“公家本戎隶破野头耳,父子、兄弟受隋大恩,今日炀帝失德,汝之兄弟乃帷幄宠臣,不能舍死以谏,反弑其君,冒天下之恶,淫乱宫闱,天地共怒,有所不容。汝今将欲何往?若能即降,尚全后嗣;愚迷不允,死无遗类矣。”化及听之,默然不答。须臾,乃瞑目为鄙语辱骂于密曰:“我今日专论厮杀的事,何必调弄书句、胡言乱语乎?”密顾左右曰:“此贼乃庸人耳,图谋为帝,吾当折棰驱之。”遂引轻骑五百,从下流渡过河,抄出山后,径袭化及之营,焚其攻具,经夜不绝。化及粮尽,遣人往东郡追索,抢夺官吏人民私积粮草。东郡扰乱,通守王轨被其逼迫不过,遂同官吏举东郡降于李密。化及闻知大惊,见势窘迫,乃令军士向汲县,劫掠人民、财物、粮食,引兵北走魏县。此时化及之将陈智略、张章仁率领本部之兵皆来归附于密。密见其北走,已知化及是无能之辈,乃还兵巩洛,留世绩于黎阳、仓城,以防化及。
却说化及行到魏县,叹曰:“人生在世无非只是一死。今日舍其弑逆之名,不若自立为帝乎!古人有云:‘千日为臣,何如一日为君?’少主立之无益,杀之有名矣。”唤部将董康,带武士十人来杀少帝。
少帝杨浩,乃炀帝吕妃所生之子。妃与少帝正在后庭嗟叹,宫女来报董康至,大骇。康执鸩酒与少帝曰:“夏日炎热,特上寿酒。”少帝泣曰:“何相迫如是耶?”康曰:“寿酒勿疑。”吕妃曰:“既云寿酒,当先上汝寿。”康怒曰:“汝母子不肯钦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饮此二物。”吕妃跪告康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将军见怜母子性命。”康叱曰:“量汝何等,可代帝死?”康举杯与吕妃曰:“你可先饮。”妃挺胸大骂:“化及弑君逆贼,天地有所不容,犬彘亦不食其肉!”董康喝曰:“丞相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吕妃大骂:“汝等助桀为虐之徒,必当族灭!”
董康大怒,双手扯住吕妃,直拥出庭。少帝揪住董康衣服,吕妃向前搅做一团。康唤武士绞死吕妃,以鸩酒灌杀少帝。可怜少帝四月登基,六月被杀。董康还报化及,化及命拖出城外埋之,遂即位于魏县。以父宇文述封于许,因号许国,改元至道。
用天子仪仗,文官武将拜舞,俱令三呼万岁,声闻数里。丽泉有诗为证:花鬣班封驾早朝,玉栏宫殿压云涛。
九州画地中原壮,万象横天紫极高。
日月辉明留阙内,龙蛇蟠结动旌旄。
群仙遥望蓬莱拜,五色飞烟达赭袍。
化及在魏县即位,天黑三日,逆风大起,对面皆不相见。
化及染惊气疾,数日不能设朝。后病稍可,尽将文武百官一一封赏。
却说有人来长安,报知化及弑了炀帝,又杀少帝,今在魏县自立为大许皇帝。现今朝练军马,远出西还。李渊听知大哭,遂命百官发丧挂孝,望江都哭祭之。于是诸臣皆有尊渊为帝之意,未敢擅便,乃禀于世民。世民曰:“吾意已定夺了也。”
遂引刘文静、裴寂以见李渊。文静曰:“方今隋室衰微,炀帝缢死江都,恭帝幼冲,百姓无主。主上年过逾矩,德及四海,东荡西除。今人长安,可以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即位,名正言顺,以讨群贼。事不宜迟,便请择日。”渊大惊曰:“汝等言者差矣!吾今虽居王位,亦臣下之臣,为此事则反隋也?”文静曰:“方今天下分崩,群雄卓立,各据一方。四海才德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舍死忘生,而事其主,非为名即为利也。
今主公苟避嫌疑,守义不举,天下之士皆失所望,不久自去矣。”刑部尚书萧造曰:“今隋帝已被化及所弑,主上不即帝位,而兴师讨贼,是不忠不孝也。今远征之民皆欲主上为君,与炀帝雪恨。今主上不行,是失民望也,愿熟思之。”渊曰:“僭居尊号,吾实不敢。今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并不曾有半分德泽以及万民,若如是,是篡逆也,汝等欲陷吾于不义乎?各宜商议。”诸将一齐曰:“主公若已推却,三军变矣。”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新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通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