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猎
秦王北邙山射猎
张千奔回长安,奏闻唐帝。帝大怒,宣秦王世民入朝,帝曰:“洛阳王世充不遵王化,挟天子以令诸侯,阴谋篡逆之心。
朕遣使招谕,扯碎其书,毁骂百端,斩杨通之首,割张千之耳,放还归国。今又招集人马,以图入关之计,此仇不报,朕实耻之。”秦王曰:“世充癣疥之疾耳,岂足为忧。臣亲帅貔貅之众,擒而诛之,以绝后患。”帝大喜,即命秦王领五万人马,径奔洛阳迸发。
却说秦王世民自灭化及之后,居于西府,广纳贤良,重用谋士,开设宾馆,令房玄龄、刘文静接待诸宾。连年以来,你我相荐,近得数人:一人乃京兆杜陵人也,姓杜名如晦;一人乃豳州三原人也,姓侯名君集;一人乃万年人也,姓姚名思廉;一人亦万年人也,复姓皇甫名无逸;一人乃岐州雍人也,姓李名淳风;一人乃阳翟人也,姓袁名天纲,与淳风二人善观天文阴阳之术,俱为将士郎,使掌太史局。此数人者,秦王礼敬之甚厚。又得武将数人:一人乃京兆郡县人也,姓殷名娇,字开山;一人乃富阳人也,姓马名三保;一人乃三原人也,姓李名靖,字药师;一人乃高陵人也,姓于名志宁,字仲谧;一人乃池阳人也,姓刘名弘基,字本固;一人乃绥州人也,姓张名平高,字望夫;一人乃琅玡莒人也,姓长孙名无忌,字辅机。更有洛阳史丘土、尹史岳、王常、段志贤、白显道、陶武钦、白士让将佐数十人,济济彬彬,辅翊秦府,听其调用。
是时秦王领命,即命李靖为行军总管,殷开山为参军都尉,史岳、王常为左右护卫,部领五万人马,迳奔洛阳。但见旌旗蔽野,船骑双行,浩浩荡荡,杀奔东都来。
却说王世充听知秦王领兵五万前来,急聚诸将商议,人人失色,皆不敢言,惟有淳于德进曰:“某感大恩久矣,并无报效,愿舍残生,去敌唐兵。”世充便教淳于德为后应,乃引郝明、艾元二将出迎,令桓素守睢水。两军相迎,阵势摆开,世充出马,拈骂秦王曰:“汝假仁诈义之徒,与禽兽无异。”秦王大怒,令马三保出,世充令艾元迎敌。不三合,三保杀元于马下,世充兵大败,秦王驱兵赶出洛阳。世充走入城,坚闭不出。
是日秦王乃屯兵于雎水之北、千秋岭下,屯扎军马。次日,唐营排筵,犒劳三军。秦王乘醉,营外问于土人:“此地何处好景,暂可为乐?”土人答曰:“城北十里一山,名为北邙山周围一百里,自秦汉以下,帝王之陵,及古忠臣烈士之坟多在彼处,犹如棋布星列,数之不尽。其中珍禽怪兽,古柏苍松,无限之景,惟此可以瞻仰。”秦王曰:“吾正欲往彼处射猎,观景一遍。”李淳风进曰:“臣演先天之数,颇识阴阳祸福,殿下面带青色,可保过百日之灾:一忌走马,二忌开弓,三忌玩景。犯此三者,其灾难躲。”秦王曰:“吾驰骋于弓马之间,爽神怡志,有何不可。”即上逍遥马,带铁胎弓,金鎞鉃箭,与马三保各带弯弓插箭,内穿掩心甲,手持兵器,引十数骑,径往北邙山。
入到山内,秦王乃勒马徐行,四顾一遍,喟然叹曰:“吾想前代之君,坐镇中华,拥着百万之师,有许多英气,今观于此,也只得几个石人石马相随,如此损败而已。况是荆棘丛生,兽蹄鸟迹亦杂其中,岂不为之恸哉!有日唐家天下,何以异此?”正在嗟叹之间,忽见西北上荆棘丛中赶出一头白鹿冲面而来。秦王扣满弓,一箭正中鹿背,其鹿带箭望西而走,秦王勒马追之。迤逦之间,飞走数程,转过山坡,其鹿杳然不见。秦王加马追寻,不觉骤至一处,平川旷野,坦然一望之地,只见旌旗耀日,剑戟森罗,近前视之,乃一座新城,城门扁上写“金塘城”三个金字。秦王曰:“此非李密所居之城乎?”马三保答曰:“然,殿下可急回。早是不知,尚可徘徊;若一知之,吾与汝走往何所?”秦王曰:“有何妨碍。”于是顾盼不已。
但见其城高墙粉壁,上接云霄,凤翅龙鳞,妆成砌就。周围盖造绝伦,赛过长安风景。秦王曰:“天上神仙府,人间帝主家!大丈夫乐此足矣。”
原来守成之军飞报李密,云:“秦王亲引十数骑直过千秋岭,来此观城。”李密曰:“此必是李世民诱敌之计,不可追之。”只见程知节踊跃于前日;“此时不擒,何待?”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皆不动,惟有一将曰:“咬金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乃秦叔宝,拍马跟去。
却说秦王看了半晌,三保云:“可早回。”言犹未了,有人大叫:“李世民休走!”秦王视之,见两骑马飞奔而来。秦王、三保数人摆开,秦王横枪立马待之。程知节到,厉声问曰:“哪个是世民?”秦王问曰:“你是何人?”知节日:“我便是程知节,特来捉汝。”秦王笑曰:“只我便是,你既两人来,并力抗你,非英雄也。你既要捉我,我岂惧汝哉。”知节曰:“便是你从人都来,也不怕你。”骤马挺月斧,直取秦王,秦王亦挺枪来迎。两马相交,约斗二十余合,秦王败走,却转过山背后。叔宝持双锏,亦飞马赶来。三保,抵敌不住,各自逃走。二人弃下三保来赶秦王,约有十余里,秦王回顾知节赶来较近,心慌,连声叫苦,遂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知节灰缨跟头。秦王见射不中,勒马复走,知节欲报一箭之仇,手持月斧,纵马加鞭,直赶秦王。正在慌速,恰值前面一座古庙,牌书大字“老君堂”,其堂相传老子修道之所,乃昔周王所造。
雕梁画阁,斗拱花纹。此庙极是灵验。秦王一见下马,奔入庙内逃躲。秦王暗祷:神灵救我,若得脱离此难,重修庙宇,宝像妆金。祝犹未了,庙门外人马喧嚷,叔宝、知节二人赶至,见山门紧闭,知节手持月斧,劈开庙门,一拥而入。秦王先已缩避于宝桌之下,知节入庙,四下搜寻,见避在宝桌之下,只见红光罩体,紫雾腾空,烟雾之中,现出八爪金龙。知节持斧便砍,转过叔宝,知是真主,手轮双锏一架,其斧隔在一边。
知节惊闪在地,叔宝曰:“勿伤性命,擒见魏公发落。”知节即向前扭过秦王,捆缚来见李密。未知性命如何。
总批:王世充不遵王化,却又斩杨通、割张千,此仇庸得不报?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