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摩天岭三雄被戮
摩天岭三雄被戮
此时李靖、李世绩与张亮收复二路水陆之兵皆到。见帝,帝便令世绩摧兵前进。车驾离了榆林,望胡越、白灌进发。
却说白灌城太守吴黑达,称号混天大王,知太子高昌等皆被唐兵攻破,尽已诛之,乃聚摩天岭上三将商议:其一曰高贤广,其二曰高贤寿,其三曰高青云,是三兄弟,俱为辽将,有万夫不当之勇,有辽兵五六万,并听吴黑达调遣。是时黑达对三人言曰:“今唐帝亲自领兵,跨海来伐盖苏文,侵我境界,不得不并力敌之,汝三人何不先往擒获杀之?”高贤广要去,高贸寿亦要去,高青云亦要去。黑达曰:“你三人分三路兵去,如得胜者,奏请辽王,便为岭上关主。”高贤广取中路,高延寿取右路,高青云取左路,各带二万辽兵,分路而进。
却说李绩日行五十里下寨,二路左右中各有报马,辽兵三路而来,与唐兵迎敌。世绩在帐中分拨,众皆来听令,绩曰:“圣上命吾为大将,令破辽兵,军有赏刑,汝等皆宜遵守,王法无亲,勿令后悔。”众皆唯唯是从。当日探马来报:摩天岭三个兄弟分三路来到。世绩见说,唤段志贤至帐前,却待吩咐,又不开言。又唤李思摩至帐前吩咐,又不开言,却又唤秦怀玉、尉迟宝林两个小将吩咐曰:“今辽兵分三路而来,吾欲使志贤、思摩去敌,为此二人不识地理,吾不敢用。怀玉可往左路迎敌,宝林可往右路迎敌,吾令段志贤、李思摩随后接应。汝二人今日整顿军马,来日平明进兵。”怀玉、宝林听令去了,又唤薛仁贵、王孙岳吩咐:“你二人同领一支军马,取中路去敌辽兵。今日整顿了军马,来日平明约会左路怀玉、右路宝林一齐进兵,志贤、思摩随后接应。”薛仁贵、王孙岳听令去了,段志贤、李思摩面有怒色,世绩曰:“吾非不用汝二人,恐失锐气也。”志贤曰:“倘我等识得地理如何?”世绩曰:“若如此,吾用汝为先锋。”志贤、思摩辞退,世绩随即唤回,吩咐曰:“汝二人是中年人物,休被辽兵所算,自宜小心。”志贤请思摩到自己寨中商议曰:“吾二人是中年人,不用我等为先锋,却用后辈,吾汝二人不知路径,因此羞恶于我辈,真可羞也。”
李思摩曰:“我二人即今上马,亲自去探路,拿住土人,叫他引路。”志贤从其言,二人上马,径取中路而来。
行不数里,远远望见尘头起处,二人策马上山坡看时,早见辽兵哨数十骑来往巡哨。志贤、思摩分为两路冲出,辽兵见了大惊而走。志贤、思摩各生擒一人回寨,问其路径,辽兵曰:“前面是高贤广大寨,正在山口,寨边东西两路却通高贤寿寨,并高青云之后。”志贤、思摩听知这话,当晚点起五千精兵,叫擒来二人引路。二更左侧,明月当空,志贤与思摩同去劫寨,来到高贤广寨时,已及四更,诸辽兵方起造饭,准备日间厮杀。
志贤、思摩两路杀人,辽兵大乱。志贤直到中军,正遇高贤广,交马只一合,刺杀贤广于马下,割了首级,余军溃散。思摩分一半军抄东路高贤寿寨,志贤引一半军投西路抄高青云寨,志贤却从辽兵寨后杀出,比及到寨时,天色微明。
却说李思摩杀奔高贤寿寨后,高贤寿已知了,引军出寨后拒敌。只听前寨门大喊,原来秦怀玉军马已到,两下夹攻,辽兵大败,高贤寿冲条路走,背后李思摩赶上,一枪刺于马下。
却说段志贤杀到高青云寨,时尉迟宝林引军先到,内外攻击,辽兵乱窜。高青云正在死战,不防薛仁贵刺斜冲出,飞马斩之。黑达知三路败亡,随引本部辽兵迎敌,唐兵四下围裹将来,黑达左右冲突不出,众将一发齐上,生擒黑达,押赴大寨,来见世绩。辽兵降者无数。世绩叱黑达曰:“天兵到此,汝何不降,结连众等反邪?”黑达答曰:“中原皆是他人所占地土,汝王夺之,自称为帝。是吾世居此地,汝等无理,侵我州郡,如何肯反邪?”世绩曰:“汝已被吾擒,肯降吾否?”黑达曰:“若得保全性命,生死不忘。”世绩便进酒压惊,以上宾之礼待之。黑达感其恩义,无有异志。丽泉有诗赞世绩云:煮粥焚须存孝义,武成庙内绝奇功。
计擒黑达来归顺,夺得辽东报主公。
接车驾入城,世绩引黑达见帝。帝问高丽远近之路,黑达对曰:“败将深蒙厚爱,无可以报,但有阻滞之处,即当告白,不敢隐讳。然此地与中国不同,前去白玉山有三百里,其地妖怪极多,甚是难进。又去思乡城四百里,又六百里至驻髍山,复三百里,始能得至其国。”帝曰:“路远人顽,汝多有高见,顾赐教之。”黑达曰:“天兵到彼,必然平复,望陛下不可尽灭其种类,非仁人之心,又不可仓卒降也。”帝曰:“此去关上悬隔若何?”黑达曰:“从此取摩天关,只隔二百里余,众守御虽有三四千人马,都在小臣所当,将士皆出于掌握之中。今感陛下之恩,无有以报,当为前部,到彼关上,唤出拜降,不用动张弓只箭。”帝封黑达为参军校尉,黑达即欣然上马,走到关上,黑达曰:“我尚投降,何况汝乎?”于是摩天关并胡越城二处将士望风降顺。车驾离了白灌城,望白玉城进发。
毕竟还是如何?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