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概述
成书作者
确指说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泛指说
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作者的北人与南人之争。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
南人说中主要有巴、蜀人说,楚人说。吕子方、蒙文通是巴、蜀人说的代表者。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提出巴、蜀人说。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巴国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关系密切,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厌俗称魇,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另书中对颛顼和黄帝的记叙极多,相传这被楚人供奉为祖先。
据其统计,全书记叙颛顼事迹的有17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1处、《大荒南经》2处、《大荒西经》6处、《大荒北经》5处、《海内经》2处,明确记叙黄帝事迹的有14处:《北次三经》1处、《海外西经》2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2处、《大荒西经》3处、《大荒北经》2处、《海内经》3处,书中称为帝而实际应指皇帝者9处:《西次三经》是为帝之下都、实为帝之平圃帝乃戮之钟山之东,《中次三经》实为帝之密都、,《海外南经》为帝司夜于此野、《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海内西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帝之下都、《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
北人说和南人说以外,一些学者提出折中的见解,他们认为《山海经》在成书、流传过程中,既有北人的加工,同时也经历了南人增减。
学者萧兵著文称:《山海经》结构上观点模糊,节段松散,句式零乱,韵散夹杂,缺乏象屈原赋那样明确而统一的思想、情调、构思和语言风格,并提出《山海经》包含南、北方大量资料信息,仅仅是北方人或南方人是无法创作出来的。
成书过程
上世纪20至70年代
上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一批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学者陆侃如撰文提出:海内外经八卷作于西汉《淮南子》之后刘歆之前,大荒海内经五卷作于刘歆之后郭璞之前,《五藏山经》是更早的作品。
茅盾认为:《五藏山经》成于东周,海外海内写于春秋战国之交,大荒海内经五篇成于秦统一之前。其后闻一多提出了《山海经》是汉代典籍的观点。蒙文通在其《略论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提出:大荒海内五经写作时代最早,大约在西周前期,海内四经在西周中期,《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作于春秋战国之交。
袁珂在《写作时地和篇目考》一文中明确指出:大荒海内五篇部分成书最早,约为在战国初年或中期,五藏山经海外四经稍迟,在战国中期以后,海内四经成书于汉代初年。
上世纪80年代至今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山海经》成书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活跃,研究方法也更加丰富。顾颉刚、谭其骧通过《禹贡》与《山海经》的比较研究得出《禹贡》成书早于《山海经》的结论,后者更是明确提出《山海经》成书的具体时间应该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正在对南越用兵而尚未完全征服的时候的结论。
任乃强在《论成书年代与资料来源》中,通过对《淮南子》等文献资料的佐证,得出《山经》成书与《准南子》同时,汉武帝初年,已有《山海经》,但那时只有《山经》与海经合成一书,大荒经五篇可能是宣、元、成三帝时被海内外八经收入其中,时间约在王莽执政之后,刘歆改名以前。
赵璞珊将《山海经》中的医学知识进行集中整理,通过与商代卜辞的记载和西汉早起出土的文献综合比较,推断《山海经》成书时代在春秋战国之交,或者还要早一些,即春秋晚期作品。同时还进一步断定,《山海经》不一定是出自当时的理论大家之手,而很可能是一些对当时自然界各种现象充满乐趣的人写作的。
有的学者主张今本《山海经》各篇结构就是成书的先后顺序。其中,主张《山海经》成书于虞夏的观点较为兴盛,徐显之在其《山海经探原》中认为:《山海经》草创于禹益,完善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后历两汉魏晋,又续有增益。
当代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山海经》内部所体现出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以推论出,《山海经》是由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而来,人们从荒蛮的远古时代起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增益,最后才见之于文字。成书约在战国之前,成书后仍不断经后人修改增订而成。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荀子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