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89年,新加坡出版潘世兹翻译的英文本《三字经》,被推荐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并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阴符经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词源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