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赠公一律
赠公一律
大厦难凭一木支,靡他自许独登陴。鼓沈夕照神逾劲,旄落晨星志不移。血溅山陵酬祖德,魂依宫树答君知。生来佩尽丸熊教,白刃锋头炼孝思。
附记现形
公之故庐在郡城,自父子殉节后,无人居守。有郡人吴訚者,字孟岩,大清朝进士,适因小恙,欲借其室静息,遂肩舆而入,忽见公纱帻红袍,自屏后趋出,端坐厅中。吴訚大駴,即返,疾甚,未几卒。然则公之忠灵,亦显赫矣哉。
陈良谟
陈良谟,原名天工,字士亮,号寅日,鄞县人。崇祯辛未进士。改今名。父某,没官云南,以贫故不能归衬,后得第谒选,求授大理府司理,乃奔丧归。癸酉分考乡闱,举卓异,入为四川道御史。己卯巡按四川,属吏惮之,不敢为非。甲申正月,梦拜文山于堂下,文山揖之。起曰:公与予先后,人品相同,何下拜?三月十七城陷,大书二十字于桌曰:国运遭阳九,君王遘难时。人臣当殉节,忠孝两无亏。仆地昏晕者数四。自是水浆不入口。其族淫劝无死。曰:吾志非一日矣。时有执友季芳泰在旁。公曰:吾为国死,义不顾家。止此先君窀穸,老母侍养,嗣继未定,须一言,言不足悉,因赋诗云:中天悬日月,四海所毕照。倏尔阴雾昏,日月失常道。仰观我明明,簿蚀一时变。书至此,忽飙风袭牖,曰:异哉此风。随续云:电风自南来,光复天心见。大夫百执事,其谁忘明君。媿予沉郁久,床笫淹数旬。背城孰尽瘁,巷战杳无声。如何社稷灵,惜尔顺民形。载舟亦覆舟,古今同一辙。顺民即逆民,参观非一日。苍苍不可问,亡国我何存。誓守不二心,一死报君恩。末题云:为子为臣,不能两全。慷慨从容,同归一死。大明监察御史陈良谟。书于贼陷北京之日。遂付季收。未几闻帝崩,大恸曰:吾所以隐忍至此者,为帝在也。今已矣,吾死晚矣。诸仆罗泣不从,痛饮扃户。为缳于梁,欲自缢,有妾时氏,京师人,年十七,甫娶百有三日,端服靓妆,候公同尽。公谓曰:吾年逾五十,无子,汝今有娠,倘生男以延陈氏血食,汝必勉之,欲遣人送之母家。时氏曰:主人死,妾将谁依?臣死君,妾死主,分也。与其为贼辱不如无子,请先死以绝君念,遂入投缳,公别作一缳与之同尽。诸仆从隙隙泣窥之公上立,挂蓝帕喷血满地。时氏以红丝带缢于旁,破门逾入,公气未绝,戒勿动。时氏彼腕力软,不能即逝,我紧之幸尽,汝为我高其悬,汝送我终,犹吾子也。诸仆泣曰:主人此去,定为正神,公曰:然。吾当佑汝,遂绝。南都赠太仆寺少卿,谥恭愍。时氏赠孺人,同祀旌忠祠。
论曰:恭愍之死,较他人更难。上有老亲,下无血嗣,而又宠爱在旁,毫不系恋,真大解脱人。至时孺人韶颜皓齿,玉节霜标,兹二人者,可谓飞越爱河,游行剑树,同上天宫者也。岂徒血性决烈也哉!
陈纯德
御史陈纯德,字静生,号澹元,湖广永州零陵人。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是榜二甲进士,俱蒙恩召对称旨,即除翰林、科、道等职。公以奏对详明,授福建道御史。癸未督学顺天,方抵任,以遵化警,不能前,遂回京。贼入京,公自经死。其同进士召对者,特旨除翰林五人,科、道各五人,共十五人。死者惟公一人。南京赠太仆寺少卿,谥恭节,祀旌忠祠。
是年死节,三御史,二陈公与王忠烈公是也。
编年云:公时提督北直学校,行部方至易水,试士犹未竟,闻都城贼警,即戎装入都,不数日而城陷,遂自缢。
忠逆史云:各单多注死难,而国难录注二夹留用,非也。或者被执不屈,而以刑死,故注刑辱诸臣内。然诸书俱称殉难文臣二十一人,而公咸列其中。且南都明有谥典,及赐祀旌忠祠,则公之自缢,断非无征可知也。他说概可废矣。
申佳允
申佳允,字井眉,号素园,永年人。天启辛酉举人,崇祯辛未进士。出文太史之门,授仪封知县,三载调繁杞县。贼扫地王率万人攻杞,公登陴固守,手剑斩一人,乃退筑砖城,以清廉第一称。擢吏部文选司主事,奖人才,绝奔竞,屡上封事,铨政肃然,转考功员外郎。会公之师文文肃,与韩城有隙,中以微法,并及公,降南京国子监博士,升太仆寺寺丞。甲申二月,以牧事出巡近郊,闻贼薄居庸,分兵自常山入,畿南郡县,望风奔溃,朝臣多藉事引去。左右咸劝公曰:京师且危,既在外可无与。公慨然流涕曰:我固知京师当不支,其如皇上何?乃星驰入都。时三月十二事也。知大事已去,以书贻子涵光曰:行已曰义,顺数曰命,义不可背,命不可违。在朝在野,无二道也。天下事坏于贪生畏死。死于疾,死于利,死于刑戮,死于房帏斗争,均死也。数者宁死不惜。遇君父大节,缩手垂涕,百计求免,此真不善用死矣。吾受国恩,誓以死报。是时其母太安人年近七十,迎养京邸,左右以此为解。曰吾业以身许国,势难两全。十八聚宾客为幼子煜行冠礼,曰此宋尹衡州所谓冠带见先人于地下也。因以生平所著诗文付之曰:吾作官无长物,半生精力尽此矣。十九城破,左右请易服匿他所。公曰:吾来此何为者,入而避,何如避而不入。已闻宫中变,仰天呼圣明者三。视两仆固守不去。绐之曰:往吾拜客时,择有善地,可随行。至王恭厂,有井泓然,两仆知其意,急挽之,断袖跃入,两仆号呼,垂绠救之,公在下呼曰:汝等归慰太安人,君亡与亡,有子作忠臣,莫过恸也。时年四十有二。未几贼从关东溃回,欲肆焚戮,幼子煜,挟太安人夺门出,童仆皆从,有佣书徐起凤者,从公已十年矣,号泣请留。曰:我等俱去,柩谁与守。贼果焚民居及寓。徐跪曰:吾主以忠死,愿弗焚,贼怒鞭之,徐叩请愈哀,贼感动,卒不焚。及大兵至,逐居民外徙,徐惧,遍求其同里,得镌工朱攀桂等二十余人,舁棺天宁寺,故得全,徐之力也。南都诏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愍,祀旌忠祠。子涵光,高才峻品;与弟煜,并以诗文名世。
公一字孔嘉,号浚源,疏请公恤者,为白侍御公抱一,亦独行君子云。他本有载公缢者。
论曰:往余游白门时,素园先生方左迁国博,枉顾旅邸,欢相得也。稔知其少孤,事太安人孝。为孝廉时,有和丸草,今慷慨赴难,视死如归,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信夫!吾见神京沦陷,若作宦者,背遯出都门,便称高蹈。若公反从外入,与城存亡,素志已定,非若临事无可如何,只得一死者比也。特太君高年,何不先护送出京,免其惊痛,意爱日之诚,殆有须臾不忍离膝下者乎?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评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