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李自成起
李自成,陕西延安府米脂县双泉堡人。双泉堡大镇,东西街口,有大井二,故名。父名守忠,务农颇饶。生二子,长名鸿名;又二十年,为万历三十四年丙午,五月生次子,名鸿基,即自成也。九月,鸿名生子名过,十二月,鸿名死。先是,守忠父李海,一名势,俱单传,惟忠守生二子,然鸿基生而鸿名即死,亦单传耳。鸿名死,三年妻改适,守忠抚鸿基与过八岁就塾,二人不喜读书,酷嗜拳勇,各不相下。守忠屡责不悛。
年十三,鸿基母死,窃与过出外朋饮,里有刘国龙,亦同庚,相遇甚欢,偕往郊外驰马,饮于村肆。相谓曰: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读书何用?次日具牲礼诣关庙仿桃园故事,鸿基欲较力,见神前铁炉一座,重七十三斤,只手举之。绕殿一匝,仍置故处。刘国龙掩衣欲举,不能动。两手握之,方起行五步止。李过奋力一提,亦不动。如国龙法,行十五步止。鸿基复提绕殿一周,置于旧处。道士惊赏曰:汝父为善,故生汝。鸿基大言曰:大丈夫当横行天下,自成自立,若株守父业,岂男子乎?前三岁曾梦伟将军呼予李自成,今即改名自成,号鸿基。国龙等称贺。由是三人,数聚饮,守忠嗔责,复将延师束之。自成私走延安,闻罗教师,曩为将,武艺超轶,遂师之。日与其党驰射,大喜。越四月,移书国龙与过,云予在延安,师罗某习武,汝二人速来同学,不可虚废岁月。正月十六日,守忠见书,往觅,时自成于罗处初习单刀,不即归,罗固劝之,乃还。
越三月,守忠恐复往,乃延罗某于家,使刘、李三人师之。年十八,自成性喜生事,守忠为过娶邓氏,而自成欲择美妇,遂迟半载,娶韩金儿,艳而淫。年十四,适西安老绅为妾,以行斥,继为延安监生妾,又见弃。至是自成娶之。其夕,守忠梦土地告云:汝家祸崇入门,百日内有大灾,速与汝孙暂避河南,勿被虎伤。倘违吾言,后悔无及。汝子自成有祸无害,守忠觉不乐,遂与过托进香泰安去。月余自成往延安,韩氏与里棍盖虎儿有奸。
越半月,自成归,晚宿十里铺,梦韩与少年偕寝,欲杀之,少年走,乃杀韩而寤。黎明即行抵家,宛如所梦,举刀直前,盖虎儿以绨袍御之而逸,遂杀韩。众挟之赴县,时署篆艾同知曰:汝妻不良,杀之固当,但捉奸须双,今止杀妻,于律不合,遣孟县丞往验。次日庭讯,笞二十下狱,自成倩丁门子贿二百金,乃出,即发审单云,李自成因妻韩氏不良而杀之,却无奸夫同杀为证,何以服人,况不合律,姑拟徒。俟获奸夫再审。自成怒曰:杀死淫妇,理之当然,奈何受金面罪,我会须控宪,丁闻之而惧,白于艾。艾出牒覆勘,自成以泄言,知不免,遂杀艾,遁走甘肃。
二年己巳冬,大清兵十万人入越蓟薄京,京师戒严,征兵勤王,甘肃巡抚梅之焕有文武才,总戎杨肇基素称骁勇,奉旨赴援,自成投军,居肇基麾下,边地多盗,肇基每使亲兵往剿,止事劫掠,独自成见壮士辄释去,每云东海舟头,亦有遇处,已而升总旗,属下五十人,俱称长官。甘肃东有盗警,自成心谓响马颇有英雄,可结一二,以作异日瓜牙。因请往捕,甘肃与兰州接壤,有高如岳者,膂力绝人,善骑射,白袍白巾,聚党百余,服色悉按五方,居土山堰下,自称闯王,时出行劫。
自成引兵搜三日,如岳以八骑至,自成列阵以待。如岳曰:高闯王在此,速让道。自成曰观若亦是好男子,何为作此举动?予特奉令取汝,如岳曰:能者来战,飞骑突至。自成迎战良久,艺勇悉敌,知不可力争。乃谓之曰:自古好汉识好汉,观汝状貌,定非凡品,可下马相见,有一言奉告,遂各叙礼,欢如鱼水。同至土山,结为兄弟,宰马设誓,云患难相扶,富贵共享,若有异心,神其不佑。酣饮达旦,自成将行。语之曰:自此以往,勿复行掠。予若功名小就,请同处边庭,倘鄙愿有违,相从不远,乃别。
自成回镇。以他级报功,遂升把总。适征兵檄至,梅抚杨镇勤王,以王参将为先锋,自成与刘良佐不服。良佐,字明辅,大同左卫人。自成曰: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良佐曰:昔郭子仪本行伍中人,后为天下大元帅,我二人有才如此,宁忧不富贵?自成曰:大元帅何足道,汉高祖刘知远,我太祖皇帝岂患宗传下天子,亦是平空做成事业者。杨主将安识吾两人。
时师北行,王参将居前队,杨总戎统中军,过兰州犒师,秋毫不犯。次日百里抵金县,邑小令怯,闭署不出。王参将入城欲见令,有兵哗于庭,笞六人,半为自成卒。自成怒,与良佐等缚令出,欲见肇基。适遇参将,刺杀之。时良佐妻子在兰州十里庄,自成孑身,闻如岳有众八百,率所部往。时高麾下勇士,有罗汝才、刘国龙、贺一龙、马守应、刘希尧等数人劫掠郡县,官兵屡败,曾于临洮府城外,关厢人家,掠美妇五,邢氏、赵氏、余氏、安氏、邬氏,而邢氏尤绝色,如岳嬖之,妻鲍氏妒甚,适自成至,遂以邢氏配之。每日贼将轮劫,贺锦自北都返报,大清师已退,将推督下剿,众有惧色。其议乘兵未至,掠平民充阵,以精兵继之。
于是各统所部往渭原、河州、金县、甘州等处劫掠,所至之地,即起火,名放亮儿,所掠衣粮等物,即令乡民畀至营中,持刀问云:愿从否?如不愿,即云我送汝去,一刀杀之。苟愿从,又问有父母妻子否?无则不问,有则问想否,不想则已,倘云想之,吾送汝去,复一刀杀之。凡初获者,必缚五日始释,有逃而复获者,则截其耳,或黥其面,兵遇之反指为真贼,解官请赏,主将不之省,斩首示众,故不愿作贼者,既为贼所掠,亦无如之何而从之矣。由是众至数万。
编年云:二年都城警,诏天下勤王,山西巡抚耿如杞以兵入援,哗于涿州,大掠良乡。耿如杞逮论死,溃兵遂窜走秦、晋山谷间为盗。先是元年,米脂人李自成性狡点,善走,能骑射,家贫为驿书,闻王嘉允反,往投焉。后推高迎祥为首,称闯王。
一云自成多力善射,少与衙卒李固、铁冶刘敏政结好,暴于乡里,后随众作贼。其兵尝云:我王原是个打铁的,今后军都督府张家原是个补锅的。初是只七十人相从,后渐结聚,及并了老回回、小表英兵,才有数万。
各本俱载贼首高迎祥,而此独言高如岳,是一是二,存实以俟考。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