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韬·阴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繁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国君与主将想要集结兵力,根据敌情进行灵活的机动,出其不意的战胜敌军。然而情况复杂,用阴符难以说明问题,彼此相距又十分遥远,言语难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知能识。”武王曰:“善哉!”
太公回答道:“所有密谋大计,都应当用阴书,而不用阴符。国君用阴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阴书向国君请示问题,这种阴书都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所谓三发而一知,就是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拿着其中的一部分,必须相互参照才知道内容,否则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这就叫阴书。这样,无论敌人怎样聪明,也不能识破我的秘密。”武王说:“高明啊!”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陈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神仙传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