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法制门
奏辟
广西奏辟,不限资格,唯材是求。自守阙、副尉、下班之类,一经奏辟,皆得领兵民之寄。大率初辟巡尉、知寨,次辟沿边知县、都监,次可辟左、右江提举,等而上之,沿边知州、军,皆可辟也。守、倅,旧许帅司奏辟,今多与监司联衔具奏。帅司又可专辟沿边州、军主兵官。前官将替,半年便许量才选辟。辟书一上,便可就权,往往非注补官之人,皆由之而并进。俟成命之下,就权年月,皆理为在任;不成,则不过解职而去耳。诚仕宦速化之地,比之吏部格法,何啻霄壤也!
定拟
广西去朝廷远,士夫难以─一到部,令漕司奉行吏部铨怯,谓之南选。诸郡之阙,吏部以入残零,一月无人注授,却发下漕司定拟。待次士夫拟得一阙,先许就权,吏部考其格法无害,则给告札付之,理前月日为任。南中士夫甚乐之。广西经任人,多不欲注曹官,唯欲授破格职官。初任人不欲授监当、簿、尉,唯欲授破格曹官。谓如吏部注中州四选阙,率一官而四人共之,唯广西阙无人注授。及发下定拟,唯许寄居、随侍、曾任本路人参选,员少阙多,率是见次。选人于此,可养资考,岂吏部注拟之所常有者?故落南士夫,多不出岭,良以此也。
试场
二广试场有三:曰科举,曰铨试,曰摄试。今铨试废矣,唯摄试、科举而已。岭外科举,尤重于中州,盖有摄官一门存焉。始也摄官属漕司,广西于静江开场,试断案五(世)〔场〕如大法家,按宋史淳熙中秘书郎李巘请令习大法者,兼习经义。诏今自今第一第二第三场试断案,第四场经义,第五场刑统律义。世、试音同,疑传写之误。杨武泉按,世为试,语义仍不顺。此条‘舆地纪胜’一○三引‘代答’本条作“五场”,必系‘代答’传本未讹误时之原本,今从之。以阙员为额,差静江法司人吏祗应,断案未免或出其手。科举考官,有出身人不足,许差恩榜人。赴试者少而解额颇宽,虽左、右江溪峒,亦有解额二名。诸州得解士人,俟再得举,则试摄为假版官。唯静江士子,不屑就焉,故数有登科者。
摄官
二广两得解士人,许赴漕司试摄,以阙员为额。缀名者,漕司给公据,服绿参南选,出而莅民矣,令律所谓假版官是也。摄官有三等;一,待次摄官;二,正额摄官;三,解发摄官。待次历两任无过,漕司再给公据印纸为正额。又两任无过,漕司解发吏部,补迪功郎,自是通行仕路矣。当其未补真命也,历任之中,有犯赃私,该徒流罪,犹加真刑。逮人阶官,乃作经任人注拟,住阙六考,以举状改官。夫二广士子,少年得举,即可补摄,数年而受真命,见次厚赏,资历易深,升改甚捷,有官至正郎任数子者。大率以荒僻海邦监当、簿尉,令存留为摄官阙,吏部又收其阙之稍厚者以注命官。始以五十员为额,今减为三十员,无复往时之速化矣。二广士夫,苟能克己自奋,又何藉于假版?闻昔有贺州杨摄官者,始参南选,随例见于铨吏,吏不加礼,杨怒,拔手版击吏,取绿衣、摄帖焚之而去。次年乃登科,所在称职。使摄官者如之,奚患二广风俗士气之不振!
南海役法
自免役法行,天下无复有乡差为吏之州,独海南四郡不行焉。闻仕于海南者曰,海南名为乡差,实募人为吏。彼受募者,已世其业,民间反谓免役为便,愿输役钱而不可得。夫权利之心,人皆有之,地迩京师,则人以功名为权利;去朝廷远,人绝荣望,惟知利之为权利耳。广西州县之吏,皆乡落大姓,能为一乡之祸福,人莫不尊敬之,与江浙之耻为吏者大异。远方之贵吏,犹江浙之贵仕也,况南海之远乎?向之所知,殆一二受募吏辈自固之言。尝谓免役之法,圣人所谓顺非而泽者也。人生天地之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富民为吏,岂不艰苦?然而甲乙执役,必能自爱其乡党,虽不保其不为非,必不至舞文以毒民如今日之吏。就使斯民得输钱免役以自逸,而心厌作吏之贱,举先王良法美意纳之于斯民厌恶之心,俾募雇为吏者,长子孙于害民之间,而斯民有无穷之患,岂不甚可痛哉?自免役之法一行,有志于世之士,至终不敢复,盖民之所安者在是,圣人所谓顺非而泽者,其是法乎!乡差之法,非役民以自养也,与民长虑而全其生也。今日举世之民,受吏之害,幸海南四郡,遗法尚存。吾惧继此有摇撼欲去之而行免役者,羊亡,礼亦亡矣!
常平
常平米斛,见存无几,所在皆是也。广右诸郡,唯静江常平米,止支诸司人吏俸米。自余诸郡,不以军粮不足,惜支不还,则以久不赈发,腐损耗失。军粮不足而借支,所至皆然,非独广右。且广西斗米五十钱,谷贱莫甚焉。夫其贱非诚多谷也,正以生齿不蕃,食谷不多耳。田家自给之外,余悉粜去,曾无久远之积。富商以下价籴之,而舳胪衔尾,运之番禺,以罔市利。名曰谷贱,其实无积贮尔。州郡久不赈发,一连遇大凶年,米斗仅至二百钱,则人民已有流离之祸,州县拱手无策以处之,然则谷贱之果不足恃也如此。若夫以新易陈,在州郡所得为之事;曰敛曰散,曷不于乐岁广籴以为之备乎!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史评
- 史通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