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春秋
斿者。旌旗之斿。字从音偃。训与旒同。桓二年臧哀伯云鞶厉斿缨是也。学者不寻其本。读斿为旒。浪为假借。徐仙亦作旒音。况其它乎。
俘
庄六年经书。齐人来归卫俘。传言卫寳。公羊。谷梁经并为寳。杜预注云。疑左氏传经误。案尔雅云。俘。取也。书序云。遂伐三朡。俘厥寳玉。然则所取于卫之寳而来献之。经传相会。义无乖爽。岂必俘即是人。杜氏之说为不通矣。
肉食
庄十年。曹刿之乡人谓刿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对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此乡人见刿欲论军。所以谏云。卿大夫自当谋之。非卑浅者所当关预。刿即答云。当今卿大夫识见鄙薄。未能远谋。我所以须见君论之耳。而今流俗皆谓凡是食肴炙者即合志识昏蔽。心虑愦浊。不堪谋事。故须蔬食菜羹。襟神明悟为之也。至乃递相戏弄。以为口实。不亦谬乎。
寺人
寺人者。内小臣在壶闱庭寺之中。谓阉人耳。诗云寺人孟子。左传云寺人披。寺人貂之类是也。侍人者。谓当时侍卫于君。不限内外。犹言侍者耳。左传云侍人贾举。侍人僚柤之类是也。近代学者不详其义。皆读寺人同为侍人。斯则失矣。至如仲尼居。曾子侍。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岂得谓阉竖乎。
鹬
僖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杜预注云。聚鹬羽以为冠。非法之服也。郑伯闻而恶之。杜预注云。恶其非法之服也。使盗诱而杀之于陈宋之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云。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按鹬。水鸟。天将雨即鸣。即战国策所称鹬蚌相谓者也。古人以其知天时。乃为冠象此鸟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礼记曰。知天文者冠鹬。此其证也。鹬字音聿。亦有术音。故礼之衣服图及蔡邕独断谓为术氏冠。亦因鹬音转为术字耳。非道术之谓也。盖子臧是子华之弟。以兄见杀。怨而出奔。有白公之志。故与知天文者游聚。有所图议。是以郑伯恐其返国作乱。令诱杀之。若直以鹬羽饰冠。自为不正之服。何须畏恶而遣杀之。若直谓出见杀。又不应云服之不衷。且传言楚子翠被。益知聚字非属冠也。或者自君子曰以下非丘明本传。后人不晓鹬冠之议妄增加之。而杜氏之释。从而僻其义也。
轩
僖二十八年。晋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杜预注曰。言其无德居位者多矣。故责其功状也。按昔重耳过曹。曹共公不礼。闻其骈胁。薄而观之。晋文怀耻。以为深怨。今既乘胜。志在报雪。尚托公义。故先责不用负羁而乘轩者众。因曰。今我之来献骈胁容状耳。斯盖嗤弄之言。犹言若云谓秦拜赐之师也。岂责乘轩功状乎。
王夫
襄五年。楚公子王夫字子辛。今之学者以其字子辛改王夫为壬夫。同是日辰。名字相配也。按楚有公子午字子庚。庚是十干。午是十支。法有相配。或者此人以庚午岁若庚午日生。故名庚字子午耳。辛。壬同是十干。若以辛生则不得名壬。若以壬生则不得字辛。此与庚。午不相类。固当依本字读为王夫。不宜穿凿改易为壬也。譬天王之弟佞夫。孔氏之宰浑良夫。冶区夫之属。各自有义。岂曰配日辰乎。
闬闳
襄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如晋。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杜元凯注云。闳。门也。徐仙闳音宏。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对曰。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踰越。杜元凯注曰。门庭之内迫迮。又有墙垣之限。尔雅云。所以止扉谓之闳。郭景纯注曰。门辟旁长橛也。左传曰。高其闬闳。按若馆门实高而直庭内迫迮者。即当云庭不容车。不应云门也。又高为门户。非关止盗之方。文伯不应云以无忧客使。若门得车入。则子产止须引车入门。致室屋之下。何劳坏垣。云不可踰越。盖是门既不大而止扉又高。以牢固扞御寇贼。子产为其不容车入。故坏垣耳。寻文究理。郭说得之。但闳与门二字相似。流俗转写。致有混谬。杜君不加详核。就而通之。未为允当。
草创
襄二十一年。子羽与裨谌乘以适野。而谋于野则获。于邑则否。按论语称孔子云。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是谓裨谌发虑创始。为之辞意。世叔寻讨而论叙之。子羽。子产修饰润色。然后成耳。草创者。犹言草昧。盖初始之谓矣。又曰。草者。藁草。亦未成之称。安在适草野则能。在都邑则不就。若然者。讨论岂寻干戈乎。润色岂加膏泽乎。此亦是后人所加。非丘明本传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孝经
- 孟子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