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会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劈)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 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劈) 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木,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现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蚀于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熏方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字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