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灵枢·五乱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黄帝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原因能使它正常运行呢?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岐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有一定的内在顺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而人体经脉的运行,也要与五行四季的规律相适应,才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引起经脉的运行紊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黄帝说:怎样才能做到相互顺应呢?
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岐伯说:人身十二经脉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这四季的气候特点各不相同,人体与之相适应,也有相应的差别。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运行有序,阴阳互相协调,清气与浊气的运行也不互相干扰侵犯,这样就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使经脉运行正常。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
黄帝说:那逆乱的反常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岐伯说:清阳之气应上升居于上部外部,浊阴之气应沉降居于下部内部,如果清气不能上升反居于下部内部,浊气不能下降反居于上部外部,这就是经气逆乱。营气顺脉而行,而卫气运行却不循常规,这样清浊相扰,乱于胸中就叫做大悗。气乱于心,可见心中烦闷,沉默不言,低头静伏而不欲动。气乱于肺,使人俯仰不安,喘息喝喝有声,需用两手按于胸前帮助呼吸。气乱于肠,就会发生吐泻交作的霍乱而上吐下泻。气乱于手臂、小腿,就会见四肢厥冷。气乱于头,就会见厥气上逆,头重眩晕,甚至仆倒在地。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黄帝说:发生上述这五种乱症,针刺治疗有什么法则吗?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岐伯说:病邪侵入,有它的脉路,祛除病邪,也有它的脉路,仔细观察掌握病邪来去的脉路,善于治疗疾病,这可称得上是养身之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黄帝说:讲得好。我想听你讲讲关于治疗方面的法则。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岐伯说:气乱于心的,应针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大陵穴)。气乱于肺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穴),和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气乱于肠胃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太白穴),和足阳明胃经(的输穴陷谷穴),如果不能治愈,可以再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气乱于头的,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和大杼穴,如果不能奏效,可再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穴)和输穴(束骨穴)。气乱于手臂足胫部的,如有瘀血可首先在相应部位的血脉上针刺放血,然后针刺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二间穴)、输穴(三间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穴)、输穴(中渚穴)治疗上肢的病变;取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穴)、输穴(陷谷穴),和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侠溪穴)、输穴(足临泣穴)治疗下肢的病变。
黄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说:如何运用补泻的手法呢?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岐伯说:慢慢地进针慢慢地出针,这种手法叫做导气。在不运用明显的补泻手法的情况下,这称为同精。因为上述五乱病既不是邪气有余的实证,也不是正气不足的虚证,只是气机逆乱形成的病变,所以采用这种手法。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黄帝说:你讲的治疗方法真是恰当!你的分析真是明白确切啊!请允许我把这些内容刻录在玉版上,命名为《治乱》。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