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八 素问·徵四失论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黄帝坐在明堂,雷公侍坐于旁。黄帝说:先生所通晓的医书和所从事的医疗工作,已经是很多的了,你试谈谈对医疗上的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会失败。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雷公说:我遵循医经学习医术,书上都说可以得到十全的效果,但在医疗中有时还是有过失的,请问这应该怎样解释呢?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黄帝说:这是由于年岁轻智力不足,考虑不及呢?还是对众人的学说缺乏分析呢?经脉有十二,络脉有三百六十五,这是人们所知道的,也是医生所遵循应用的。治病所以不能收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专一,志意不够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证与内在的病情综合一起分析,所以时常发生疑惑和危殆。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随师学习没有卒业,学术未精,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给自己遗留下过错,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治病不能适宜于病人的贫富贵贱生活特点、居处环境的好坏、形体的寒温,不能适合饮食之所宜,不区别个性的勇怯,不知道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种作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诊病时不问病人开始发病的情况,及是否曾有过忧患等精神上的刺激,饮食是否失于节制,生活起居是否超越正常规律,或者是否曾伤于毒,如果诊病时不首先问清楚这些情况,便仓促去诊视寸口。怎能诊中病情,只能是乱言病名,使病为这种粗律治疗的作风所困,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所以社会上的一些医生,虽学道于千里之外,但却不明白尺寸的道理,诊治疾病,不知参考人事。更不知诊病之道应以能作到比类从容为最宝贵的道理,只知诊察寸口。这种作法,既诊不中五脏之脉,更不知疾病的起因,开始埋怨自己的学术不精,继而归罪于老师传授不明。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必为群众所不信任,乱治中偶然治愈疾病,不知是侥幸,反自鸣得意。啊!医道之精微深奥,有谁能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医道之大,可以比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你若不能通晓道之教谕,则所接受之道理,虽很明白,必反成暗晦不明。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