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素问·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叫“祝由”的疗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在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岐伯回答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生活简单,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方避免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他们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环境中,邪气是不可能深入侵犯到身体里面的。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发生,只要对病人采用移易精神和改变气场的祝由法,病就可以好了。现时,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此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衰弱在先,外邪乘虚而袭于后,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人,能够察其死生,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日月之光一样的心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岐伯曰:在诊法上,色和脉的诊察方法,是上古之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够联系到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以及四时、八风、六合,从正常的规律和异常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观察它的变化奥妙,从而知道其中的要领。我们如果要能懂得这些要领,就只有研究色和脉。面部的气色像太阳而有阴晴,手上的脉息像月亮而有盈亏,从色和脉中得其要领,正是诊病的重要关键。而面部的气色变化,与四时的脉象是相应的,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领神会,便可运用无穷。所以他能从这些观察中间,掌握情况,知道去回避死亡而达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长寿,而人们亦将称奉你为“圣王”了。中古时代的医生治病,多在疾病一发生就能及时治疗,先用五谷熬制的汤液十天,以祛除“八风”、“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药的叶、根、茎,根据病情选用药性正确的草药,这样标本明确的治疗,邪气就完全被征服。至于今世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治病不能根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日月的阴阳,不辨别色与脉和病情的逆从关系,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治其外,药物治其内,医术浅薄、治疗鲁莽的医生,还认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来的疾病没有痊愈,又因为治疗的错误,产生了新的疾病。
帝曰:愿闻要道。
黄帝道:我愿听听有关临诊方面的重要道理。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岐伯说: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和脉,能够运用色和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基本原则。假使色和脉的诊法不能掌握,则对病情的顺逆就无从理解,而处治亦将有倒行逆施的危险。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能取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国,是要使国家灭亡的!因此当下的医生,赶快去掉旧时所习的粗陋知识,对色和脉学问要勤加钻研,努力进取,是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黄帝道:我已听懂你讲的重要道理,其主旨是不离面色和脉象,这个我已经知道了。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岐伯说:诊治疾病的关键可以归纳为一点。
帝曰:何谓一?
黄帝道:这一点是什么呢?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岐伯说:这一点要想办法找到。
帝曰:奈何?
黄帝道:究竟是什么呀?
岐伯曰:闭户塞牗,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岐伯说:关好门窗防止被打扰,专心与病人沟通,耐心细致的询问病情,顺着病人的心意循循善诱,从而观察找到其“神”(即上文所说的一)所在,找到其“神”就可以治疗好,找不到其“神”就治疗不了。
帝曰:善。
黄帝说:讲得很好。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