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灵枢·大惑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别本作转)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
黄帝说:我曾经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一半地方,回头下视,而后又伏身尽力攀登,就觉得心神惑乱。这种异常的感觉,我暗自感到奇怪,于是我就时而闭上眼睛,时而睁眼观望,想使心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长久不能消除。这种感到头晕目眩的情况,即使是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上,力求形体舒缓,使精神轻松,但当向下俯视时,眩晕仍长久不止。这种登高而突然之间头部眩晕的症状(即恐高症),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医部全录》注:同睛。下同)。精(同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同睛),其精(同睛)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别本作抟)而精(同睛)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目而形成为睛。睛的窝穴是眼,骨(肾主骨)之精形成为瞳子,筋(肝主筋)之精形成为黑睛,血(心主血)之精形成为眼睛的赤络,气(肺主气)之精形成为白睛,肌肉(脾主肉)之精形成为眼胞,包裹收拢筋、骨、血、气的精气而与眼的脉络合并,形成为目系。目系向上连属于脑,向后出于项中。所以如有邪气侵入项部,又遇上身体虚弱,邪气侵入得深,就会随目系进入脑中。邪气入脑,则头脑晕转,头脑晕转则牵引目系,使目系紧张,目系紧张就会两眼眩晕而有天旋地转之感。如果邪气伤害了眼部精气,受到损伤的精气彼此间(指筋、骨、血、气、肉)不能相互并合、协调,则眼部精气散乱;眼部精气散乱,就会造成视歧,视歧即看一件东西好像有两件一样。人的眼睛,既是脏腑的精气所形成,也是营、卫、气、血、精、神、魂、魄各神气通行和寓藏的所在,眼睛视物的功能,是以神气为基础的。所以人在精神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魂魄失守,意志散乱,眼睛迷离而无神气。眼的瞳子部分属于肾,黑睛属于肝,二者为阴脏的精气所滋养;白睛属肺,眼球的赤脉属于心,二者依赖阳脏的精气所滋养,因此,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相互结合而协调,才能使眼睛具有视物清晰的功能。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这是因为心主藏神的缘故,如果精神散乱,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不能相互协调,突然看到异常的景物,就会引起心神不安,精失神迷,魂飘魄散,所以发生迷惑眩晕。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黄帝说:我有些怀疑你所说的道理。我每次去东苑步登清泠高台,没有一次不发生眩晕迷惑的,离开那里,就恢复正常,难道说我惟独在东苑那个地方才会劳神吗?这是多么奇怪呀!
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岐伯说:不是这样。心有所喜好,神有所厌恶,喜、恶两情猝然并行相感,就会使精神紊乱,导致视觉错误,因而产生迷惑之感,待精神欲念转移之后,就又恢复正常。以上所说的现象,轻微的叫做迷,严重的叫做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出现健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岐伯说:这是由于心肺两脏气不足,而使得人体上部气虚,肠胃充实而使得人体下部气盛有余。心肺气虚,就会使得营卫之气长时间留滞在下部肠胃,不能及时向上流注以输布心肺,导致神气失养,所以发生健忘。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如果容易饥饿,但没有食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岐伯说:饮食入胃后化生的精气输送于脾,阳热之气则留在胃中,胃热则谷物就消化得快,谷物消化得快就易觉饥饿。如果胃气逆而上行,就会导致胃脘虚寒,所以不喜进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患了不能入睡的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
岐伯说:是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留滞于阳分的结果。卫气留滞于阳分,就会使阳气充满,阳气充满则阳蹻脉气就盛实,使得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患了两目闭合不能视物的眼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岐伯说:这是因为卫气滞留于阴分,不能外行于阳分所造成的。卫气留滞在阴分使阴气偏盛,阴跷脉随之而盛满,卫气既然不得行于阳分,便形成阳虚,所以愿意闭目而不欲视物。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喜欢嗜睡的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别本作卧)焉。
岐伯说: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肠胃较大而皮肤滞涩,肌肉之间又不滑利。由于肠胃较大,卫气在人体内部滞留的时间就比较长;皮肤滞涩,分肉之间不滑利,卫气在体表的运行因受到阻止而迟缓。卫气在人体循行的常规是白天行在阳分,夜间行于阴分,当卫气随昼夜交替在人体阳分运行已尽,由阳入阴时,人就入睡;卫气在人体阴分运行已尽,由阴出阳,人便醒来。既然这类人的肠胃较大,卫气在内滞留的时间比较长;再兼皮肤滞涩,分肉组织不滑利,因此卫气运行于体表就较迟缓。这样卫气停留于阴分的时间长,其气不纯净,使得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那些肠胃较小,皮肤滑润弛缓,分肉组织之间又通畅滑利的人,卫气行于阳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睡眠较少。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有的人不是经常嗜睡,而是突然间出现多卧嗜睡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于上焦,使得上焦气机闭阻不通,以及饱食之后又暴饮热汤,都会使卫气滞留在胃肠中,致使卫气久留于阴分,而不能外行于阳分,所以出现突然多卧嗜睡的症状。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黄帝说:讲得很好。对于上述疾病如何进行治疗呢?
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岐伯说:首先要观察脏腑的虚实,辨明病变的部位,治除那些轻微的邪气,然后再调理营卫之气。邪气盛的采用泻法,正气虚的采用补法。一定要先了解形体与心志的或苦或乐,还须候察四时八节的风气,待风气静定,方可取穴刺治。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艺术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