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素问·病能论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黄帝问道:有患胃脘痈肿病的,应当如何诊断呢?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黄帝说:好。有人睡卧不能安宁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岐伯说:五脏有所伤及,要等到损伤恢复,精神有所寄托,睡卧才能安宁,所以一般人不能测知他是什么病。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黄帝说:人不能仰卧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岐伯说:肺居胸上,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如果肺脏为邪气所犯,邪气盛于内则肺的脉络胀大,肺气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黄帝说:有患厥病的,诊得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知主病在何处?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岐伯说:如果在冬天诊察其脉象,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是和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左脉浮迟,则是逆四时的反常脉象。左脉(出现冬季浮迟的逆四时反常脉象)主要的病症在肾脏,次要的病症在肺脏,所以当有腰痛的症状。
帝曰:何以言之?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岐伯说:足少阴肾经贯肾络于肺,现于冬季肾脉部位诊得了浮迟的肺脉,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虚当主腰痛的病症。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黄帝说:好。有患颈项痈肿病的,或用砭石治疗,或用针灸治疗,都能治好,用同病异治的方法道理何在呢?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名虽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缘故。颈项痈肿属于气滞不行的,宜用针刺开导以除去其病。若是气盛壅滞而血液结聚的,宜用砭石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方法。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黄帝说:有患怒狂病的,这种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曰:生于阳也。
岐伯说:由于阳气而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黄帝说:阳气怎么能使人发狂呢?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岐伯说:阳气因为受到突然强烈的刺激,郁而不畅,气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发狂,由于此病为阳气厥逆所生,故名“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黄帝说:怎样知道是阳气受病呢?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岐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阳明经的正常脉象是常动不休,太阳经、少阳经的正常脉象是不甚搏动,现在不甚搏动的太阳经、少阳经脉也搏动的大而急疾,这是病生于阳经的征象。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夺(《甲乙经》、《太素》作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为“后饭”)。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岐伯说:病人减少饮食就可以好了。因为饮食经过脾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减少病人的饮食,使过盛的阳气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愈。同时,可以用生铁屑煎水服之,因为生铁屑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黄帝说:好。有患全身发热,腰体懈怠无力,汗出多得像洗澡一样,怕风,呼吸短而不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岐伯说:病名叫“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岐伯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分,麋衔(即鹿衔草)五分,混合后研磨为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饭前服下。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所谓深按而得细脉的,其脉在指下细小如针,必须仔细地按摩切循。凡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搏击手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功能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疾病诊断决定死生的。《揆度》是论述脉搏以诊断疾病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不受四时季节的影响而死亡的疾病。所谓恒病,就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死亡的疾病。所谓揆,是说切按脉搏,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所谓度,是从切脉得其病处,并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进行判断,以知道疾病的轻重宜忌。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