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素问·厥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岐伯答道:阳气从人体下部开始衰竭就发病为“寒厥”,阴气从人体下部开始衰竭就发病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阳气起(《甲乙经》作走)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岐伯答道: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
黄帝问道:寒厥证的感觉寒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体内的阳虚所致。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黄帝问道:寒厥证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呢?
岐伯曰:前阴者,宗(《甲乙经》作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胜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岐伯说: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脉汇合之处。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患有寒厥证的人,是因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度使肾中精气耗损,导致肾向脾胃争夺精气,即使这样也不能使肾精恢复,肾失于固摄造成精气向下溢出,阴寒邪气就从足向上逆行。阴寒之邪气停聚于中焦,使胃的阳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营养经络,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阴寒之邪气独胜于内,所以手足感觉寒冷。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黄帝问道:热厥证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岐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剽悍径行于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体内经脉反而空虚。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津亏虚,阴津亏虚使剽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则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者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阴虚则阳胜,)形成阳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岐伯答道:阴气偏盛在上部,就会使阳气虚衰在下部,阳气下虚则使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阳气偏盛在上部,就会使下部的阴气向上逆行,邪气上逆造成阳气紊乱,导致突然不省人事。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黄帝道:对!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岐伯说:足太阳膀胱经发生厥证,上为头部肿胀沉重,下为两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眩晕昏扑。足阳明胃经发生厥证,可出现癫疾,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足少阳胆经发生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足太阴脾经发生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足少阴肾经发生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足厥阴肝经发生厥证,可见到小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阴囊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不实不虚的,取发病经脉的穴位。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足太阴脾经发生厥逆,则小腿拘挛,心痛连及腹部,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阴肾经发生厥逆,则腹部虚满、呕逆、下泄清水,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厥阴肝经发生厥逆,则筋挛、腰痛,小便不通,胡言乱语,要治它主病之经。如太阴、少阴、厥阴同时厥逆,人会大小便不通,且手足逆冷,上至肘膝,三天后人就会死亡。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足太阳膀胱经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阳胆经发生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者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再发惊厥就会死亡。足阳明胃经发生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手太阴肺经发生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发生厥逆,心痛连及咽喉,如果出现身体发热者死,不可治。手太阳小肠经发生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发生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