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素问·灵兰秘典论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职务分工,功能主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详细讲解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宰相),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胆,像中正的判官(法官、检查长),主管决断。膻中(此处指心包络,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太监),为君主(心志)制造喜乐。脾和胃,是仓廪之官,饮食五味的水谷精华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是人体生命的本元)。三焦,是决渎之官(水利部长),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分配水源),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以上这十二位掌管国家的官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指心脏)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心脏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经络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至深的道理是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呢!实在是困难得很呀!仿效的人很多,可又有谁能知道其精要之处呢!各种学说纷繁复杂,可又有谁能分辨何者为良呢!产生至深道理的若有若无的毫厘事物,来源于比毫厘更小的不可度量的事物,这些细微事物成千上万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形成了至为精要的理论总结。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先斋戒并选择吉日,我可不敢接受啊。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于是,黄帝选择了有好兆头的吉祥日子,把这篇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指供帝王藏书的书室),很好地保存起来,以让此宝典流传后世。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