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素问·太阴阳明论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黄帝问道: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岐伯回答说:足太阴脾经属阴经,足阳明胃经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它们虚实的更替不同,顺逆的更替也不同;疾病或从体内发生,或从体外侵入,因为发病原因各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具体情况。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负责护卫人体外部;人身的阴气(精气),犹如地气,负责滋养人体内部。所以,阳气性质刚实固守于外,阴气性质柔虚守于内。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气受到邪气侵害会传入六腑;阴气受病会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咙司呼吸而通天气,咽部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所以阴经之气,从足沿内侧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内侧到达指端;阳经之气,从手沿外侧上行至头,再沿外侧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指端,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人体上部首先感受邪气;湿邪成疾,人体下部首先感受邪气。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痿弱功能失常,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的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精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痿弱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管一个季节,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别在四季长养四脏,时间在四季之末的最后十八天,故脾不单独主管一个季节。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就像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气于全身各部位,而不专门主管一个季节。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层膜相连,而脾能为胃传输津液,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经脉,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之水谷精气输送到手足的三条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的三条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滋养,精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