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素问·腹中论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下的腹部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岐伯说:可用鸡矢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节制,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复发。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出血的病(包括:鼻出血、便血、吐血等),使内脏有所损伤,如果这样的人不知自我养护,在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男子则无精液)。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呢?
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茜草,二药混合,用麻雀蛋浆调和做成药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用鲍鱼汁送服。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黄帝说:病有小腹坚硬盛满,按压上下左右都很坚硬像有根,这是什么病呢?可以治疗吗?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黄帝说:伏梁是怎样引发的呢?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岐伯说:小腹腔内充满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能治愈,诊治每因切按而致死。
帝曰:何以然?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为出之误)鬲,侠(《太素》作使)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岐伯说:伏梁病发的部位,在肚脐以下为小腹及二阴,切按则使脓血下出;在肚脐以上是胃脘部,切按则上迫胃脘,出横膈,使胃脘发生内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不可切按,以防其夺命。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黄帝说:有人身体臀部、大腿、小腿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岐伯说:病的名字也叫“伏梁”,这是由于受到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肓膜的根源在脐下气海穴,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即中消,发于胃部的消渴病)病的,不能吃肥甘厚腻的食物,也不能用芳香类药草和金石类药物,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发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金石药物,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岐伯说:芳草药物气多香窜,金石药物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急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黄帝说:富贵之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属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剽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木而恶土,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乙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黄帝说:好。有人患胸肿、颈痛、胸腹胀满,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曰:名厥逆。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艾灸便会失音,用针刺、砭石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
帝曰:何以然?
黄帝说:为什么呢?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助火,阳气更加亢盛耗损阴液,阴液不能滋养喉咙就会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会导致阳气亏虚,阳气无法滋养心神就会发狂;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岐伯说:月经绝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
岐伯说:阳脉是主热证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之脉,一倍于寸口脉,是病在少阳;二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从阳明传入于阴经。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病在三阴则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
帝曰:善。
黄帝说:好。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