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晋语·献公作二军以伐霍
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以伐霍。师未出,士言于诸大夫曰:“夫太子,君之贰也。恭以俟嗣,何官之有?今君分之土而官之,是左之也。吾将谏以观之。”乃言于公曰:“夫太子,君之贰也,而帅下军,无乃不可乎?”公曰:“下军,上军之贰也。寡人在上,申生在下,不亦可乎?”士对曰:“下不可以贰上。”公曰:“何故?”对曰:“贰若体焉,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用而不倦,身之利也。上贰代举,下贰代履,周旋变动,以役心目,故能治事,以制百物。若下摄上,与上摄下,周旋不动,以违心目,其反为物用也,何事能治?故古之为军也,军有左右,阙从补之,成而不知,是以寡败。若以下贰上,阙而不变,败弗能补也。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声章过数则有衅,有衅则敌入,敌入而凶,救则不暇,谁能退敌?敌之如志,国之忧也。可以陵小,难以征国。君其图之!”公曰:“寡人有子而制焉,非子之忧也。”对曰:“太子,国之栋也。栋成乃制之,不亦危乎?”公曰:“轻其所在,虽危何害?”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组建上、下两军。献公统领上军,太子申生统领下军去进攻霍国。军队出发前,士对诸位大夫说:“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恭敬地等着继承君位,怎么能有官位?现在国君分封给他土地,还给他安排了官职,这是把他当外人看待啊。我要向国君进谏来了解他的态度。”于是对献公说:“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而您却让他去统领下军,恐怕不合宜吧?”献公说:“下军,就是上军的副职。我统领上军,申生统领下军,不也是可以的吗?”士回答说:“下不可以作为上的副职。”献公问:“这是为什么?”回答说:“正副职的关系就像人的四肢一样,分成上下和左右, 用来辅助心和目,所以才能经久使用而不劳倦,给身体带来好处。上肢的左右手交替举物,下肢的左右脚交替走步,轮流变化,用来服务于心和目,人所以才能做事,节制百物。如果下肢去引持上肢,或者上肢去引持下肢,就不能正常地轮流变换,破坏了与心和目的协调,那人就反而要被百物牵制,什么事情能做成?所以古代组建的军队,有左军有右军,缺了可以及时补上,列成阵势后敌方不知道有缺口,所以很少失败。如果以下军作为上军的副职,一旦出现缺口就不能变动补充,失败了也不能补救。没有表示进退的旗鼓指挥,军队是不能移动的。旗鼓的变化超过了规定的数目就会出现队形的空隙,有了空隙敌军就会乘虚而入,敌军突入后,形势就不吉利,想挽回失败已来不及了,谁还能击退敌军呢?敌军一旦得逞,是国家的忧患啊。所以变乱军制,只能侵凌小国,难以征服大国。请国君三思!”献公说:“我有儿子,并且已经为他编制了下军,用不着你担心。”士力谏说:“太子,是国家的栋梁。栋梁已成,却让他带兵,不也危险吗?”献公说:“减轻他的责任,虽然有危险,会有什么害处?”
士出语人曰:“太子不得立矣。改其制而不患其难,轻其任而不忧其危,君有异心,又焉得立?行之克也,将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虽克与否,无以避罪。与其勤而不入,不如逃之。君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吴太伯,不亦可乎?”太子闻之,曰:“子舆之为我谋,忠矣。然吾闻之: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为人臣者,患不勤,不患无禄。今我不才而得勤与从,又何求焉?焉能及吴太伯乎?”太子遂行,克霍而反,谗言弥兴。
士出来告诉众人说:“太子不能继承君位了。国君改变了他的职位却不考虑他的困难,减轻了他的责任却不担心他的危险,国君既已存异心,太子又怎能继承呢?他此行若能伐霍成功,将会因为得民心而被害;若不成功,也会因此而获罪。无论成功与否,都没有办法躲避罪责。与其辛辛苦苦出力而得不到国君的满意,还不如逃离晋国的好。这样国君得遂其愿,太子也避开了死亡的危险,而且将获得美名,做吴太伯,不也很好吗?”太子听到士的议论后说:“子舆为我考虑,可谓是忠心耿耿了。但是我听说:做儿子的,怕不顺从父亲的命令,不怕没有美名;做臣子的,怕不辛勤事奉国君,不怕得不到俸禄。如今我没有才能却得到跟随君父征伐的机会,还能要求什么呢?我又怎么能比得上吴太伯呢?”太子于是率军出征,打败了霍国回来,诽谤他的谗言更多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