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晋语·重耳婚媾怀嬴
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寡人之适,此为才。子圉之辱,备嫔嫱焉,欲以成婚,而惧离其恶名。非此,则无敌。不敢以礼致之,欢之故也。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嫁给重耳,怀嬴也是其中之一。有一次,公子重耳叫怀嬴捧着倒水的匜给他浇水洗手,洗完了,便挥手叫她走开。怀嬴生气说: “秦、晋两国是同等的国家,你为什么如此轻视我?”重耳为这件事感到害怕,便解去衣冠,将自己囚禁起来,听候处理。秦穆公会见重耳时,说:“寡人将女子嫁给你,怀嬴是其中最有才能的。以前公子圉在秦国作人质时,她任宫中的女官。现在想叫她和公子成婚,恐怕因为她曾是公子圉的妻子,从而遭受不好的名声。除此之外,那就没有其他什么不妥了。我不敢用正式的婚礼把她归于你,是因为喜欢她的缘故。公子这次解衣受辱,是寡人的罪过。如何处置她,完全听凭公子的意见。”
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义以导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
重耳想推辞不要,司空季子说:“同姓同德的才是兄弟。黄帝的儿子有二十五人,其中同姓同德的只有二个人罢了,只有青阳与夷鼓都姓己。青阳是方雷氏的外甥,夷鼓是彤鱼氏的外甥。其他同父所生而异姓的,四个母亲的儿子分别为十二个姓氏。凡是黄帝的儿子,有二十五宗。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人,分为十二姓,那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和依。只有青阳与苍林氏的道德及得上黄帝,因此都姓姬。德行相同竟这样难。以前少典娶了有氏,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依姬水而成长,炎帝依姜水而成长,长大以后两人的德行不同,因此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两帝动用武力互相残杀,就是因为德行不同的缘故。姓不同德行就不同,德行不同就不同类。不同类虽然关系接近,男女可以嫁娶成婚,为的是生育儿女。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志向相同虽然关系远,男女不可嫁娶成婚,是怕亵渎了恭敬之情。亵渎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就会产生灾祸,灾祸产生就会消灭同姓。因此娶妻要避开同姓,是害怕祸乱灾难。因此德行不同可以合姓成婚,德行相同可以以义结合。以义结合可以生利,利又可以使同姓相厚。姓和利相互联续,相成而不离散,就能保持稳固,守住土地和住房。现在你和子圉的关系,如同道路上的陌生人那样,取他所抛弃的人,以成就返国的大事,不是也可以吗?”
公子谓子犯曰:“何如?”对曰:“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谓子余曰:“何如?”对曰:“《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今将婚媾以从秦,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乃归女而纳币,且逆之。
公子重耳对子犯说:“你看如何?”子犯回答说:“你将要夺取他的国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什么呢,只管听从秦的命令吧。”重耳又问赵衰:“你看如何?”赵衰回答说:“礼书上说:‘将要向别人请求,一定要先接受别人的请求。想要别人爱自己,一定要先爱别人。想要别人听从自己,一定要先听从别人。对别人没有恩德,却想有求于人,这是罪过。’现在你要跟秦国联姻以服从他们,接受他们的好意以与他们相亲爱,听从他们以使他们对你施恩德。只怕不能这样,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于是重耳就向秦国纳聘礼,缔结婚约,并且亲自迎怀嬴成亲。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